2009-14年文章推荐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文章推荐 > 2009-14年文章推荐 >

五脚架的由来暨在洪濑的发展--南安洪濑 杨文灿【文章推荐】

上传时间: 2014-08-26  【字体:

五脚架的由来暨在洪濑的发展
南安洪濑  杨文灿

    五脚架,原名“五脚基”。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不久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新加坡便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开始致力于殖民地城市的开发、治理和建设。引入了殖民建筑外廊样式的小别庄,还将外廊做法进一步制定为城市店屋的规范。这就是“五脚基”。五脚基于1882年在新加坡率先实施后,便成为海峡殖民地其它城市普遍性的风貌。 五脚基,指的是连栋式店屋的街区,其首层的部分必须留设有顶盖的五尺(约1.5m)步行通道。以供行人步行,以避日晒和雨淋。换言之,典型的五脚基有着连续性的柱廊,它的位置在店屋的前方或一边,包括可供步行的楼地板,至少一层楼高度的构造体及遮蔽阳光,风雨的天花板。侨居东南亚聪明的华人把五脚基转化成类似传统的中国店铺,这种前店后屋的建筑便成了华人做生意的好场所,也为城市人提供了丰富的街道生活。

    1996年8月,笔者隨洪濑商会赴东南亚三国进行为期一星期的商务考察,来到马来西亚的古城马六甲和新加坡首都参观时,看街道两旁的店铺建筑样式与厦门思明路、泉州的中山路以及家乡洪濑区厝原有的店屋建筑样式一模一样,让我感到惊讶、好奇,番平(闽南话)也有跟咱厝相同的店面,还认为五脚架是中国人发明,在祖籍福建闽南导游的讲解下我才明白。

    “五脚架”一词为闽南语,是近代旅居南洋群岛的闽南华侨从英文“Five-Foot Way”翻译而来的。它的本意是专指骑楼规划所留出的底层五尺宽的连续公共步行廊,是骑楼街屋的代表性特征。

    上世纪初,五脚基被致富了的华侨带回闽南,一方面是城市街道的移植,一方面是洋楼住宅的模仿。闽南王陈国辉驻防泉州、龙岩时,大兴土木,这种骑楼式的店屋,也就广泛出现在泉州、龙岩等市镇的街道上,连名称都一样称为五脚架,散落在乡村的骑楼也称之为洋楼,“楼仔厝”、“番仔楼” (闽南话)。

    五脚架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1911,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后,这段时间里军阀混战,国无宁日,整个国家正处在大动荡的年代,民族工业不振。这些洋建筑材料在福建根本没办法生产。据老一辈人讲:当年采用的建筑材料钢筋都是英国人生产,水泥(旧称“红毛灰”)荷兰人生产。

    我世居南安市洪濑镇街道,也亲身经历过洪濑街道的建设,并通过《洪濑镇志》了解民国时期洪濑街道的建设情况,知道街道建筑都有骑楼,尤其是1930年,中将、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兼任“兴、泉、永警备司令陈国辉据守泉州后,开始在永春、德化、安溪、南安四县,发动民众积极集资,对城镇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亲力亲为推广五脚架在泉州一带街道的建设。笔者从陈国辉的《福建永德安南四属工程汇刊》中了解到:当年四县的地方建设设立工程处。各地组织建委会或办事处,为建设的项目策划,图纸设计,筹集建设款项。特别是工程处带来了先进技术员、先进的工程队和先进的建筑材料。对闽南四县的新街建筑,一式采用南洋群岛的建筑风格骑楼“五脚架”。

    陈国辉在洪濑建设街道,为洪濑人带来98间五脚架的店屋。从此,洋楼“五脚架”才在洪濑这个古老的集镇中扎根。陈国辉在大桥头至同安街中段(旧地名区署)开辟一条新街,东面建12间店屋,西面建18间店屋,合计30间。这些店屋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政府机关的办公地点。在中街建63间,南街5间。街宽14米。能容两部汽车并行,店铺一律两层以上,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店铺前让出近3米的通廊作人行道,双边路沿放有约尺半“浪沟 ”(水沟)。洪濑商贸大街形成后,一式五脚基建筑风格,整条街道市容整观,美丽。在以后的六十年中,洛江区大罗溪、马甲、霞井、河市、罗东镇整个埔头、顶潘、小罗溪、梅山镇芙蓉、芸美、康美镇霞苏、丰州镇草埔、霞湖,洪梅镇五、六都片,以及洪濑当地的群众,他们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需用品,都是来到洪濑购买,洪濑街呈现出她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成为福建省四大商贸名镇之一。

    “五脚架”赋予它的独特文化和内涵,在洪濑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儿时,每天清晨,难以入眠的老人们在街廊中一壶热茶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上市时间又有多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这条街道店屋前走廊中穿梭徘徊,寻找想找的店铺,挑选自己喜欢的货物。每到傍晚,小朋友们就在这条遮风避雨的走廊中斗毽子、掷到搭、摸死螺(闽南话),演绎着孩子们的童趣。

    改革开放带来了家乡洪濑的日新月异的变化。1998年,洪濑镇掀起一场大规范城镇建设热潮,三、两年中先后投资1亿4千多万元,在洪东、洪南、桥头、溪霞、建洪5个片区拆迁10.2万平方米旧房屋,新建面积20万平方米的七层商住街。临街的商住楼一律为新颖“五脚架”建筑。整齐划一的新大街双向宽度28米,全长1300米。看到今天的洪濑洪东南新大街,也就看到了“五脚架”在洪濑这座古老乡镇中重新展现出来的崭新风采。

    “五脚架”出现至今不到百年。但它在短短时间里风靡闽南,成为主要街景,影响深远,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已成为闽南建筑文化的代名词。(本文经荣周先生修正)

2013年10月6日 第一稿 
2014年6月1日修改 

诚谢文友杨文灿先生供稿!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