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年文章推荐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文章推荐 > 2009-12年文章推荐 >

诗路心语------------------原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刘以光【文章推荐】

上传时间: 2013-09-26  【字体:

诗 路 心 语
——读黄元佐先生《芦川居集》
原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刘以光

    日前元佐兄寄赠诗作《芦川居集》,读后深为感佩。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教苑,同时又孜孜不倦地作诗填词,抒写着对生活的感受。正如他自己在序中所说,这部诗集是他“一生心血的总结和生活经历的痕迹”,元佐兄是用一首首诗展示着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里程,倾听着他发自肺腑的一曲曲心声!

    元佐兄是我在福建师院中文系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他勤勉好学,诚恳朴实,且富有才情,对古典诗词、书法和南音等都饶有兴趣和专长。大学毕业后,他回南安执教,我们时有联系,常拜读他的诗作华章。元佐兄是性情中人,每逢老同学欢聚,他总要献诗遣兴。去年一百多位老同学聚首泉州纪念大学毕业五十周年,他欣然赋诗三首,其一曰:“五十春秋似逝川,长安山上记从前。韶华犹有攻关志,垂老宁无思旧缘。四载同窗情笃笃,三番聚首意绵绵。茶余席上相祈祝,益寿延龄乐晚年。”同窗之深情笃谊溢于言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之九书》中指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感确实是诗的生命。元佐兄为人敦厚,亲和,他的内心情感却十分丰富,炽热。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期盼,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赞美,对古今圣贤伟人的缅怀崇仰,对家乡日新月异建设成就的喜悦欢欣,对同学、同事、师生、亲友的隆情厚谊,尽凝于笔端,倾注于字里行间。正因为怀有如此广博的情和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哪怕看似细小的事物,都能点燃他的文思,化作耀眼的诗句。尤其是退休之后,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创作,他更是一发而不可收,诗情如潮,佳作连连。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练,他在诗词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论对意境的营造,形象的塑造,语言的提炼,章法的驾驭以及各种表现手法的应用等方面都臻于娴熟,成为八闽诗坛上成果颇丰的诗人。

    《芦川居集》中,情系山河,咏景咏物的作品,占全书近三分之一,成为诗集重要的、突出的部分。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而作者正擅谋“情中景,景中情”,他善于抓住不同的时间,地点,景观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着笔,以写景咏物为手段,致抒情达志之目的。作者笔下咏景咏物的作品题材广阔,从国内到国外,从外省到本省,从泉州、南安直至家乡,美景纷呈而写法各异。如《浣溪沙•咏水头》写作者乘车到南安水头,眼见“海西崛起石头城”而感到无比震惊,触景生情,遂发出“南安重镇喜昌兴”,“跻身全国百强名”的由衷赞叹。有时作者则融情入景,格外感人。如“一自杜鹃连血啼,人间离合总伤悲。当年游子思乡苦,今日何无两岸思”(《杜鹃感咏》),又如“年逾花甲爱培栽,尤喜杜鹃满院开。仪态万方无媚色,名花有主慰灵台”(《咏杜鹃花》),都把深沉的情思,融入杜鹃花这一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景物之中。许多诗篇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游厦门万石岩植物园》中写道:“万石名园久已闻,登临饱览值秋辰。如椽棕树参天立,带笑蔷薇扑鼻芬。夹道群芳迎客意,栖林好鸟悦游人。奇松盘错依青嶂,古寺深藏远浴尘。身置清幽天界顶,神驰浩渺鹭江滨。高楼崛起沧桑变,城市花园孰与伦!”名园美景如画,游人心旷神驰,景物含情拟人化,景观游人入画中,情与景如水乳交融。

    诗集中十分精彩感人的一部分作品,是作者对教师工作的讴歌,此中倾注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贞,也是他在杏坛留下的坚实而闪光的脚印。“甘作人梯育俊贤”,“教苑耕耘四十秋”,“已惯孤灯陪独影,何愁白发布盈头”,“报国犹欣逢鼎盛,育才何惧历艰辛。春蚕无怨银丝尽,犹织满园锦绣春”……何等执着、艰辛,那样无怨无悔,捧卷读来不禁感慨系之!他在《六十抒怀》中写道:“甲子重新告退休,人生到此又何求?运途每在崎岖踣,荣誉全由拼搏酬。志拟黄牛耕默默,身如红烛化幽幽。杏坛回首无虚度,不负长年心血流。”这是他教师生涯的真切写照,从中亦可见出一位平凡而优秀的教师的高尚情怀!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各种艺术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笋江月色》,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烘托的手法,营造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氛围。该诗主要写笋江月色令人陶醉的静谧之美:“笋江月色看中秋,十八婵娟醉入眸。紫帽清源双倒影,南音伴与桨声柔。”水中只有中秋月和紫帽山、清源山的倒影,幽静至极,然而最后一句却用描摹优雅的南音和轻柔的桨声作结,实乃以动显静,以柔美之声烘托江色之悄然无声。一幅多美的图画,多么深幽迷人的意境啊!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比喻生动形象。且看“峰顶巍巍莲瓣开,宛如仙女散花来”(《游莲花峰石亭寺有感》),把巍巍莲花峰的群峦比作天女散花撒落的花瓣,既生动又符合莲花峰的特点。《江滨公园月夜》中,“江滨三五似笼纱”一句,把江滨若明似暗的夜色渲染得惟妙惟肖;而以“童龀笑开万朵花”来表现孩童的天真可爱、快乐幸福,真是太贴切、太形象了。夸张的手法,作者也运用得顺心应手。“绵延三县峻于天,天塌依然天柱肩。雾绕终年惊蜀犬,山高盛暑拥寒毡。”(《梦游天柱山》)“车在悬崖惊绝壁,人游上界入遐荒。五台高耸重霄汉,二庙深藏绿海洋。”(《重游南安五台山》)诗中都竭力夸张山之高峻惊险,然而却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如身临其境。在律诗、楹联中常要用上对仗,《芦川居集》中佳联俯拾皆是。如“西子疑登仙境上,嫦娥误作广寒前。收藏文物人间宝,陈列闽台世代缘。古郡文明添一秀,名城史迹靡双篇。四时明月今宵最,两岸乡心此际牵。”(《闽台缘•中秋情》),又如“迎六旬盛典,学苑英才辈出;庆百一诞辰,光前风范长存”(《国光六秩题联》),对得如此工稳谐美,毫无牵强晦涩之感,足见作者之功力。

    作者在语言文字和声韵方面都深下了功夫,晓畅而不直白,简明却不浅陋,品读吟诵之,琅琅上口,声情并茂。比如《鹧鸪天•端阳怀屈原》,“报国无门赴大江,闾阎谁不发悲伤?忠肝义胆同天久,亮节高风与日光。舟竟渡,棕飘香,年年举国吊贤良。诗人有节于斯立,爱国骚魂万古扬”。全词仅五十多字,即把屈原含恨投江、立节端午、举国凭吊、裹粽竞舟、以及屈原的代表作和精神象征——“骚魂”等都一一带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简洁流畅,激情跌宕,读后发人深思怀想。在格律诗中,为了作品的形象生动与蕴涵丰富,同时也因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主旨,抒发感情,所以有时会借用典故。但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味堆砌。元佐兄在该用典时似信手拈来,不著痕迹,却为诗作增辉添彩。在1992年大学毕业30周年聚会时,他见到恩师陈祥耀教授激动不已,作诗并书赠祥耀老师:“当年负笈立程门,如坐春风学渐新。今与恩师相聚首,难忘绛帐付艰辛。”四句诗中用了三个典故:宋杨时游酢为向名儒程颐拜师求学冒雪肃立程府门前恭候接见的典故;宋朱光庭聆听理学宗师程颢的精妙讲学而赞叹如坐春风的故事;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常坐在绛帐里讲学授徒的故事。在大学毕业三十年后与恩师聚首,心中自有千言万语,该从何说起,说些什么?他引用上述三个典故,概括了从“当年负笈”到至今“难忘”的三十年,充分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其用典故贴切、自然,使这首诗更显得言简意赅,并拓展了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作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又一直生活在乡镇,他自然与时俱进地学习接受了时代新的知识与信息,而同时也受到了乡土民间文化的熏陶影响,其作品充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他的许多关于生活感怀的诗作,语言质朴而生动,犹如白描一般,却让人回味绵长。元佐兄在诗中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恩爱的抒写,让我深受感动。“夫妻枕上忆当年,话匣掀开雪片般。历尽艰辛逢蔗境,思量对比泪斑斑”(《枕上》),“莫道盈头着雪花,迷歌恋舞忘归家。南音共唱陈三曲,同入公园跳伦巴。”(《夫妻歌舞乐》),诗的语言那样朴实无华,情感却是那样深挚纯真,忆想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苦乐年华,怎不令人动容?像《祖孙乐》更是妙趣盎然:“老来最苦是科盲,电脑QQ尽外行。孙教爷爷通网络,爷爷书法教孙忙。”

    这是一首多么生动活泼的歌谣呀,祖孙同乐,其乐融融,老爷爷憨态可掬,一颗童心跃然纸上。啊,元佐兄是在用饱蘸情感的画笔描绘着绚烂的七彩人生!

    读罢《芦川居集》,更读懂了元佐!

2013年8月于厦大白城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