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9年校友文萃 >

慈训春晖忆母恩------------黄天助(南安)高中74屆【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9-11-25  【字体:

慈 训 春 晖 忆 母 恩
黄天助 (南安) 高中74届

(一)

    日月如梭,时光易逝。慈母辞世,转瞬一年。养育之恩,恩比天高;舐犊之情,情比海深。思念母亲,与日俱增。回忆母训,感慨万端。

    去年初冬,阳春日暖,景明风清,黎庶瑞祥。与病魔抗争八年(中风)的母亲大人,卧病在床已近三年。农历戊子年十月初九日下午五时四十分,母亲依依不舍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永远地离开她的所有亲人,享年89岁。当时,我坐在母亲身旁,目睹母亲舒缓地咽下最后一口气,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安祥地告别尘世。一瞬间,天昏地黑暗,天旋地不转;玉枕山震颤,小梅溪呜咽。我的大脑窒息,思绪茫然,体温骤降,眼泪不停地往下流。生我、养我和培养我长大成人的母亲驾鹤西归,使我成为一个没有父母没有依靠的孤儿。

    母亲不幸辞世,使我悲痛欲绝,五内俱焚,几近晕厥,泣不成声。噩耗通过电波传出,我的六个姐姐、姐夫、义兄义妹和外甥们;我的家乡——洪濑集新村“两委”、象头村老人协会和伯叔婶姆、堂兄堂弟堂侄;我的三位母舅、在大陆的三位姨母以及多位表兄弟、表姊妹;泉州市委常委、南安市委书记骆国清等南安市四套班子部分领导和四办领导,南安市人武部政委,南安市直机关、洪濑镇及部分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和社会贤达;泉南技术开发协会、中共安溪县委党史室、南安溪美黄氏宗亲会等单位、部门的领导及个人;本人及妻子曾经工作过单位的领导、同事和其他亲朋好友,我所在的住宅小区——成功新村的众友邻,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先后来到南安成功街成功新村小区的1207号,深切哀悼燕山黄氏七代大妈姚反手娟老大娘的不幸辞世,并对家属进行亲切的慰问,不少领导、单位和个人还敬献了花圈!
农历十月十一日上午九时,为母亲守灵两夜之后,溪美燕山黄氏宗亲会为母亲举行了简朴的生平追思会,灵堂设在成功新村的小区内。宗亲会负责人黄衍助主持了追思会,宗亲黄卿伴(原向阳乡乡长、洪梅镇人大主席)在追思会上致词,介绍了母亲的生(农历1920年10月18日)卒年月和生平人品,寄托哀思。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众亲友和邻居,自行前来参加母亲的追思会,整个成功新村小区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哀乐声声,悲泣阵阵,锣鼓喧天,挽歌恸地。接着,诸位亲友依次向母亲灵柩拜别,孝眷们一列跪于灵柩旁地上,哀泣陪礼。

    追思仪式结束后,随即举行出殡仪式。南安殡仪馆开来两部灵车,其中一部运载灵柩、一部运载孝眷。出殡队伍从成功新村出发,经普莲路前往梅花岭方向。母亲的灵柩先安放在手推车上,上面盖上棺罩龙首,100多名子孙和众孝眷在灵车前拉着两条长白布带“拔龙须”; 西乐队、大鼓吹、廿四拜和其它电击小乐队,送别的众亲友及不少车辆,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整个过程悲哭号嚎之声不绝于耳。在普莲路中段,辞拜送殡的亲友之后,灵柩由殡仪馆专车运送到梅陵古园殡仪馆。在殡仪馆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众孝眷、亲戚和亲堂向母亲的遗体最后告别之后,母亲的遗体随即火化。  

    农历十月十四日至十五日,我们全家回到故乡——象头村,并在故居新厅的大厅堂,为母亲举行为期“一昼夜”的“做功德”,在七日内偿还母亲生平的遗愿——农村亦叫“答父母恩”。我们请来僧道为母亲超度,祈望母亲亡魂“安心居住”于另一个世界,祈求诸神护佑祖先亡魂不致受苦受难,超度他们“早升天堂”。这次做功德,表妹夫黄种成扎纸做成了规模宏大的纸大厝,制作糊成五开间双护厝的汉式大厦,其间雕梁画栋,缀以盘龙花卉,饰以灯彩琉璃,兼有飞机、轿车、司机、杂役及奴婢等。吃穿住行用照看、柴米油盐酒醋茶等物件,一应俱全,极其绚烂精美。张道长率众僧人搭坛作法事,僧道们整天在坛前诵经拜忏,高诵《慈悲水忏》等经文,且有宗教音乐伴奏;孝眷们持幡跟在道士背后,向神像随仪礼拜;晚上的师公解愿,道士在纸厝前向亡灵荐表,安慰亡魂不要留恋人世,劝导孝眷要“尽孝”等。做功德期间,孝眷、亲友和亲堂在新厅石埕焚烧了数以万计的“库银”,让诸亡魂有钱使用,让父母在天堂永远有钱花。所有的亲戚和族亲,为圆满做好这场“功德”热情参与筹备,主动投入,密切配合,付出了艰辛劳动,提供了诸多方便,从而确保这场“功德”圆满成功。

    这里我要诚挚地感谢各位领导、宗亲、亲戚、朋友、邻居和同学,在我母亲生病、住院和治丧期间,亲临关心、慰问、吊丧和送殡。特别要十分感谢市直机关的傅漳龙、黄西岳、黄印平、黄印棉等,溪美燕山黄氏宗亲会黄衍助等,新侨中学高中74届同学联谊会戴建民、黄良国、黄智红等,成功小区的友邻王建鹏、洪基建、黄炳章、李夏亭、杨国平等,集新象头村老人协会黄爱明、黄卿伴等,象头村宗亲黄锦红、黄卿抱等。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四姐黄朗次、四姐夫苏朝木,在母亲养病期间无微不至的精心护理和晨昏服侍,让母亲的人生旅程划上圆满的句号。诸位的亲切关怀、热心帮助、精心组织、多方协调,帮我圆满地办好母亲的身后的诸多事宜,让我母亲生命的最后历程更加有意义,这是让我没齿莫忘和难报万一的大恩大德!

(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母亲的殷切教诲永远在我耳畔回响,母亲的喜怒哀乐始终在我眼前展现。父精母血,使我成人。父爱如山,母恩似海,有谁终生能报答得了?!

    母亲出生于南安市洪梅镇新联村下溪自然村,为姚家长女。她16岁嫁到洪濑镇集新村象头自然村,与父亲黄辉煌先生结为夫妇。父亲是黄家的长子,有5个兄弟2个妹妹,祖母戴勒娟是一位裹脚的家庭妇女。他们婚后一年,祖父黄衍宽先生因病不治而逝。俗语说:5男2女艰苦到死。身为长子长媳,他们要承担起家中的生活重担。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母亲既当女人,也做男人,天大的困难她都坚强地扛着。在家里,她上规积布,下规绣花;既要料理一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还要带大四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出家门,母亲上山砍柴,下地种田;她不亚于一个男性的强劳力,既要下地耕作,犁耙、担粗、施肥、播种、收割等农活样样都能干,又要管理好全家在各处的田园。母亲一生过的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日子。但是,她像一个“大桶筘”,把一个大家庭里里外外的事情管理得有条不紊,赢得乡里乡亲很好的口碑。

    由于过去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母亲一生生育了9个孩子,其中成活6女1男。要养育这群孩子长大成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几何时,有的人曾善意地劝说她把女儿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免得养不活被饿死;有的人向她提出“籴仔”作为强劳动力,至少生产劳动多个帮手;有的建议招女婿“入赘”为子,以免被人辱骂“空前绝后”和老无所靠老无所养。但是,尽管是一个文盲,母亲却知书达礼,深明大义,墨守成规,高度负责,绝不违背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坚持含辛茹苦地把7个孩子抚养成人,既没有让一个女儿去当人家的童养媳,也没有动用大家庭中的一分钱去“籴仔”,更没有留下一个女儿招女婿“入赘”为子,这对她的一生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了。对于这种做法,有的人认为母亲比较封建保守,不懂得享福,是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殊不知,母亲是从封建社会过来的文盲女性,思想再解放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就是如此。

    1973年农历5月27日下午,我家居住的清朝末年建成的家族大书房(原南安燕溪小学校舍、三落汉式大厝),因族亲多家堆叠大量柴草引发大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熊熊燃烧,整座大厝被焚为灰烬。家中的所有生活用品和积蓄全被烧光,真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一家人欲哭无泪。父母亲和姐姐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没有被吓倒,眼泪流干了,粮食吃完了,全家人顽强地挺住。在众亲友的帮助支持下,母亲带领一家人,擦干眼泪,挺直腰杆,迅速投入到生活自救中去。其中的艰难困苦、忍饥挨饿、遭受挫折是常人无法想像的。经过几年的劳动积累,我家还在故乡洪濑镇象头村建成了一座八房的新厝。当时,房子虽属平屋,却让不少亲友颇为羡慕。

    一生行好事,千古传芳名。具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善待他人。做恶做毒,害人不浅,怎能与善字结缘。母亲担任坝头大队和集新大队接生员10多年,她风雨无阻、不分昼夜、长期奔走于育妇家中,为两村接生至少500名,从来没有发生一次接生技术事故。母亲受父亲的熏陶略懂医术,她为婴幼儿治疗一些常见病和用朱砂笔帮人治疗带状疱疹,从不收人家一分钱。乡邻有困难热情帮助,村里老人去世她不怕脏不怕累,主动帮助处理后事;她做好事不图报答,为乡亲做善事从来不张扬,赢得了乡邻的敬重和赞誉。

    母亲担任过村里的妇女干部,她任劳任怨,待人热情,积极工作,努力为群众服务,得到了众人的好评。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深感人多为患,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号召,她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觉投身到执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中去。平时,带领本村的妇女去做“双查”;搞计生集中活动时,她陪应做节育措施的妇女到公社卫生院去,各项服务工作她都无怨无悔地努力做好,自己却经常挨饿。有时遇到结扎手术不顺利,引产无法正常进行,她都想尽办法协助解决。特别是碰到育妇的公婆或丈夫想不通,她都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若是手术遇到一些问题,有时还会遭到育妇家人的谩骂。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委曲求全,埋头苦干,高度负责,以自己的细致入微的工作,为村里解决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难”——计生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却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她为着让三代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付出很多很多:解放前,为了让五叔卿燕受到良好的教育,免使五叔终生成为“青瞑牛”,她坚决支持让他到溪美读书,这在当时的象头村是绝无仅有的。解放后,国家百废待兴,对于受过教育的五叔,是让其走出家门服务社会,还是让他终老家乡躬耕田园?家里意见不一,但母亲极力支持五叔参加社会工作,使他成为象头村第一个吃“皇禄”的人。

    1974年7月,我从新侨中学高中毕业,回到集新老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争取有一天能上大学。当时,靠“推荐”上大学,当“工农兵学员”,谈何容易。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主政,并于1977年恢复高考。听到恢复高考的喜讯,全国一片欢腾。母亲更是彻夜难眠,因为她要让我通过高考上大学。本来,应该给我娶妻生子,父母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生产劳动、生苦病痛也有子孙在其膝下服侍。因为,母亲当时已进入花甲之年,父亲已65岁高龄,他们均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6个女儿已经全部出嫁,我既是独子又是最后一胎。但母亲的思想境界与众不同,她明确表态,即使“捡破布”和“侵租借债”, 也要让我到国光中学补习,参加高考,接受祖国挑选。母亲豁达大度,不畏艰难,宁愿同父亲守候空巢,艰苦劳作,平安度日,没有强迫我结婚成家,以便晨昏伺候、安享晚年。此恩此德,即使我有来生也难报其万一。

    1979年,我顺利考入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母亲高兴得喜泪流淌,因为我是象头村破天荒——第一个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我没有辜负她的期望。1983年7月,我从福师大政教系毕业,并先后到过南安一中、县委宣传部、有关乡镇和市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工作。母亲经常教育我要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先后担任过南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和有关乡镇的科局级领导干部。我成家立业之后,年近古稀的母亲,坚持每天带领孙子入幼儿园接受启蒙教育,护送其读完小学,直至坚决支持孙子黄哲仁——攻读华侨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有的人终其一生,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任何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有的人虽然给后人留下天文数字的物质财富,若遇子孙不肖可能从此埋下隐患或祸害;有的人尽管一生清贫,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母亲虽说是个文盲,从她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却给我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精神遗产——“四乐”遗训,这既是一件无价的传家宝,也是黄氏家族应该世代传承的家训。

    一曰勤俭快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勤劳俭朴是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倡导勤能补拙,劳作致富,俭以养家,朴实做人。勤奋读书,学而有成;热爱劳动,创造财富;勤俭持家,理财致富;生活朴素, 力戒奢华。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而有为乐在其中;一生勤劳留典范,勤苦奋斗有饭吃,勤勉敬业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曰行善安乐。与人为善,乐于行善,平安一生。相信善恶终有报,害人则害已,少生恶念,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多交友,条条道路通罗马。乐善好施,行善积德;胸怀坦荡,包容万物;方便他人,有利自己;一团和气,相安无事;心静体健,百病不生。其实,善举即养生——去除繁杂心魔,安宁自在,心情舒乐,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三曰助人为乐。快乐万种,因人而异。帮人走向成功和幸福,这是母亲一生乐此不疲的作为和训导。遇到别人有困难,尽量给予帮助;为他人排忧解难,看到别人高兴,母亲心里也乐滋滋的。帮助别人,我们没有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帮了别人,看到别人成功,我们要为其高兴为其庆贺,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四曰知足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上财富,属于你的,你就心安理得去占有它支配它;一味地想去非法占有社会财富,贪墨之心膨胀,迟早会吃大亏遭大难。殊不知,循规无祸,无欲即刚;俭能养廉,奢侈足患;平安是福,知足常乐。劝人不作非分之想,不占非分之物。当然,并非叫人因循守旧,不求进取,终生碌碌。人生在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

    母亲虽是一名平凡的农村妇女,却是一位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东方女性;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是一位为社会输送了三代有用之才的伯乐;母亲虽是一名农村妇女干部,却为农村贯彻基本国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母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您慈悲为怀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却给乡人后人留下极好的口碑!

    母亲,我亲爱的妈妈,您就放心地安息吧!母亲,您的大爱无时不在儿子的血脉中流淌,您的懿行早已在儿子的脑海中扎根。母亲,我敬爱的妈妈,您的儿子永远会铭记您的恩德,您的后裔始终会自觉践行您的遗训,您的子孙后代一定会一代胜过一代!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