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完美的律诗之我见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记得前几年有一位女士在香港《大公报》文学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写律诗绝对不难”的论点,并且附上一首律诗。看了以后,我总感到该论点过分简单,有把写诗当做“填诗”的感觉。我的看法是:写一首“初级”的律诗不难,写一首“高级”(完美)的律诗则很难很难。“初级”的律诗应指只符合平仄押韵和中间两联对仗的律诗。那么,“高级”(完美)的律诗指的是什么?我认为,一首最完美的律诗除了应绝对符合平仄押韵和对仗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尽量做到以下诸点:
1. 立意要高远,要体现人的崇高思想情操;
2. 意境要空灵,使人进入一个极为诙谐美妙的想象空间;
3. 七律每句要四声(平、上、去、入)齐全,五律句中有三仄的也应四声齐全;且四声递用,即避免邻句仄声调分布雷同;
4. 每句相邻仄声的字不能同声调(避免邻字用“上上”、“去去”、 “入入”) ;
5. 第三、第五、第七句的末字不能“犯鹤膝”,即三句中相靠近的两句的末字不能同声调,例如: 第三句的末字用“上”声,第五句的末字就不能再用“上”声。第五和第七句的关系也一样,以此类推。最好这三个末字分别用“上、去、入”。
6. 每句的首字虽可平可仄,但不能都用平声,或都用仄声;
7. 全诗平声字数不能少于仄声字数,最好平声略多,以使诗句易响;
8. 韵脚以外的字不能与韵脚同韵部,每句中的任何两字也不能同韵母(叠韵惯用词语除外),相邻字的韵母不宜太接近(如:an和ang),隔字也不宜用双声字,喉音字尽量少用,还要避免重字(叠字及自对和同形不同义的除外);
9. 对仗宜用工对,少用邻对,不用宽对(少数惯例可用,如诗对酒,花对梦等),中间两联的语序结构不能雷同,每联上下句的意思也不能雷同,用词也要避免雷同。两联中,最好分别情景交融,也可一联写景或写事,另一联写情;也可两联都写景或写事,但不宜两联都写情(兴) ;
10. 句中要有诗眼(不超过两眼),用词要清空,末句要有灵境,意味无穷;
11. 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可分别对应谋篇的起、承、转、合;也可用:首联、第二联及第三联、第七句、第八句分别对应起、承、转、合,中间四句为铺陈;
12. 用典要为当代人易于理解,且应尽量“雅”;
13. 不抄袭别人的意境及诗句,但“活用”则可;
以上写的是最理想的要求,如真能做到,则达到最完美;尽量做到则尽量完美,都不做到则不可能完美。
律诗是“以最简洁之文字篇幅,表达最丰富之情感者”。一首诗要使人进入灵幻空明的境界(如禅宗)和净化人的心灵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诗家苦心“修炼”,才能达到完美境界。
律诗的格式、立意、谋篇、用词等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历代许多诗论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但也有一些论家观点失之偏颇,加之他们的学识威望又高,追随的人又多,因此往往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如崔颢写的《黄鹤楼》,其实并不算好(因不合律),但不少学者(大学教师)也跟着一些古人大肆吹捧,说此首是唐代第一好律诗,似乎已成“金科玉律”。他们往往也用李白的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做辅助证明。其实,当时七律刚兴起,李白还不熟悉,还需学习。李白虽是“诗仙”,但一生中也只写了九首七律流传下来,诗家公认的也只有《登金陵凤凰台》这一首写得比较好。这首是他酝酿一年多才模仿崔诗写下来的,但遗憾的是这一首一连用了三个“凤”字,明显“犯规”(犯重复) 。
杜甫是“诗圣”,他写下近千首气象万千名垂千古的七律传世,但这不等于他写的每一首都是“标准的”好诗,有的问题也很明显,现举二例: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首虽有名句,但有诗家认为是:“七拼八凑,文不对题”(诗中并无写水势); 也有人认为杜甫当时年纪大了,放松要求了。这也是“为尊者讳”吧。
《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一首的拼凑痕迹就更明显,前三联同古迹毫无关系,最后一联才硬梆梆地贴上庾信人事。我这样揭圣人的缺点,往往会被千夫所指,但白纸黑字摆在那里,靠闭着眼睛说瞎话也于事无补。
故此,写律诗必须尽量严格要求,以臻完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如做不到完美,可适度放松,但不要造成混乱,更不能迷信一家之言,一家之诗,过分崇拜,盲目模仿,以致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我提出以上苛刻的完律“十三”条,并非我都能做到,只是一个奋斗目标,因为唐诗既然水平那么高,后人如不高标准要求自己并刻苦修炼,写出来的诗是不能与前人相比的。“吃了三块煎豆腐就冒充老斋公”是不行的。
本人曾试图按以上完律“十三”条要求,写了以下一首:
《神舟七号飞天感怀》
灵槎曳火入苍穹, 谁自云涯挽玉弓 ? 坐地初迷三杰渺, 巡天却放五星红。 浮声掠影神仙气, 银甲金盔宇宙风。 谈笑可追夸父日, 紫微远足妙无穷。
( 2008年9月25日)
但我仍感到诗意并不理想(特别是前两联),权作引玉之砖,也期望大家指正。
2009年9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