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女性美 不久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派驻台湾女记者林娟,在《福建日报》上开辟《台湾印象》专栏,每日一稿,共发42篇。细细品读之后,形成一个印象:林娟的用笔,似乎是淡淡的、很隨意的、甚至像是漫不经心的,然而在笔墨之间却蕴含着两岸骨肉同胞的深情,娓娓道来,道出了浓浓的“福建味”(略)“女性味”,令人读来特别亲切有味。 近些年来,台、港、澳出色的记者之中,女性居多。大陆新闻界才华横溢的女记者也渐露峥嵘。出色女性记者的优势,除了采访对象比较难以拒绝,审稿比较容易通过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的文章、报道往往有一种“女性味”,即文风所体现的阴柔之美。 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中写道:“……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二种。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林娟的文章,就颇有“韵味深美”之致。 这种美,出于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的个性,善于用敏锐的眼光作精微的观察,善于用细腻的笔触发掘形式与意境之美,传统与时尚之美,通俗与高雅之美,以及远近与时空距离之美。文中有些细节,往往能引起跨越两岸的无限遐思。看到台北孔庙那位在榕树的飘飘长髯之下,深情地吹着洞箫的老者,不禁联想起路过文化名城泉州时所见的、深巷中那位坐在石阶上手执三弦自弹自唱的老妪;看到55年卤猪脚老店墙上贴有一张马英九在店门口的留影,不禁联想起车行闽北山间,建欧路旁忽现一间香气四溢的烤肉饼店,也悬挂着领导同志在店门口的留影。这种遥感之美,透露出两岸共同的人文背景。 文中有几则意味深长的小故事,也无不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印记。在台北孔庙门外的马路边,蹲着四只石雕的可爱小猴子,一只用手遮目,一只用手掩耳,一只用手捂嘴,一只双手背在身后。导游志工说:“这就是孔子主张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种化艰涩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最容易使中华文化在新生代中入耳入心。捕捉这种生动的细节,最容易使报道大大增添文化的内涵与阅读的魅力。 林娟写文章喜欢把自己摆进去,观察之精微,刻画之细腻,在《悲情与诗意》之中推到了极致。《悲情与诗意》说的是夜探九份之事。当她从瑞芳镇坐公交车在浓雾紧锁的山路上盘旋打转来到九份,那个原来只有九户人家的山村,在她的笔下展现出一幅“九份山城,越夜越美”的迷人景象。 单说那对小吃的描绘,她居然不顾旅游资讯里“万不可在一家店里吃得太饱,因为这里的美食种类太多,要留着肚子一家家慢慢品尝”的友情提示,而是情不自禁地一路吃下去,什么黑糖麻薯蜂巢糕,花生卷包冰淇淋,烤杏苞菇,阿蓝草仔粿,炭烤麻薯、麦芽糖花束、红糟肉圆、拔丝地瓜等等等等,吃得撑不住。可爬到坡顶,见到排长队购买阿柑姨芋圆,终于又抗拒不住诱惑,“狠狠心纵容自己:就吃这最后一碗! ”读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 文有文风,话有话风。文风、话风正,才能调动起读者、听者阅读和听讲的兴趣,进而作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在写“印象”之时,恰巧读到对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长篇访谈文章,这位曾任法国大使的官员以其亲身经历的事实,尖锐批评我们的某些官员把时间浪费在套话、废话、空话上的现象。 他说,很多中国官员万里迢迢到国外招商,请来很多人,介绍自己的省份或城市,可一上台八个“尊敬的……”就去了三分钟,一开口则先谈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好不容易转到正题,又是一大堆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话语,什么“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开放”,介绍投资环境又喜欢用“热土”这个外国人莫名其妙的词语,如此等等,令他听得如坐针毡。 他指出,中国的形象为什么会被扭曲?这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有关,也和中国官员尤其是新闻官员交流意识和能力欠缺有关。不懂得用事实和数据讲话,不懂得交流学。他的这番话,对新闻人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新闻就是应该用事实讲话,摈弃那些令人头痛的套话废话,标语口号。 林娟的这一组报道,就是用自己所见所闻的事实,即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手中的笔,力求真实、客观地了解和介绍台湾。用语又口语化,诸如“眼瞅着除夕就要到了”“他们将赚个盆满钵满”“小两口甜甜蜜蜜的模样,羡煞众人”“街面上三三两两或站或蹲,全是哧溜哧溜吃面线的人”……因而,读起来很轻松,很有味,很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