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9年校友文萃 >

落红忽见黛玉心------------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9-03-10  【字体:

落红忽见黛玉心
潘金山(香港) 高十一组2班

    每天清晨,我起早去上班,走出底层电梯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落红。

     这些花朵,是从平台大圆圈围栏的花台上飘落下来的,几乎朵朵完整,粉红色的花瓣散发出沁人的香气,让人陶醉。花台上还不时有花朵飘下,就像一只只红蝴蝶飞了下来,地上积满了艳丽的花朵,充满了伊甸园的玫瑰色幻梦。

    我正想跨步走向前,忽然,一股黛玉葬花的冲动涌上我的心头,竟舍不得踩下去,一踩就会把花朵踩烂,真不忍心,只好绕道走。我是个男子汉,尚且不忍心把花踩烂,“落花万点愁如海”,深闺中多愁善感的苏州姑娘林黛玉会不怜香惜玉?而林黛玉又是曹雪芹塑造的,曹雪芹也是男子。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现在则是“怜花如何不丈夫”了。清人龚自珍有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香港的残花是和垃圾一起拉去填海的,不像古代挖个小土坑就可“净土掩风流”,甚至“更护花”,现已失去古时诗人墨客曼妙的意象空间了。

    曹雪芹写的“葬花词”,曾被红学家们捧为“千古绝唱”。我感到,此词的文字功夫虽不能和唐诗“比肩”,但感情细腻,情真意切,想象丰富,意境清雅,让人看了荡气回肠,余味无穷。清人明义有诗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虽然曹氏立意可能是暗指林黛玉的命运和归宿,但无形中却帮助人们净化灵魂,滋生爱心,提高思想格调。黛玉葬花经一百多年来文艺家的表演和传唱,其意境也似乎越来越美,特别是在匆匆的现代社会,能静下心来,听一遍葬花词,不喾是一种优美的享受。

   然而,在古代,并非人人都怜香惜玉,宋代诗人杨万里有绝句:“懊恼春光欲断肠,来时长缓去时忙。落红满地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甚至还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名诗名画,但其“踏花”的格调比“葬花”的格调就低了一大级。

   古人把花作为春天的象征,把花作为美好的寄托。花一落尽就预示春天的结束,春一“归去”就要等来年,于是心理上充满了“怨春” 和惆怅。由于中国的中古文明发祥地是在黄河流域,气候严寒而干燥,春季虽有三个月,但初春天气仍寒冷,只有到仲春和暮春,花才多,到初夏,已是“风雨送春归”,“东风恶” 了,实际春花盛开只有两个月,要再等11 个月才有第二个春天。夏天虽可养荷花,但北方水少,很难有水塘可养花。因此,在春天,连落花也显得珍贵,也不能随意亵渎,而要像对待人一样,“正式安葬”。现在则不同,由于科学的发展,每个季节都可培育出许许多多五彩缤纷的鲜花,加之住户有空调,人工控制气候,这些都是古人无法相比的;因此,古人对花卉,对物侯的期望和心灵感应比我们深刻得多。现在的花虽美(如蝴蝶兰,玫瑰花,郁金香等),文人高学历的又很多,但尚未看到多少可传世的写花的诗文作品。

    花,多么美的灵魂!你是上帝派来的美的使者!但愿我们这个世界到处充满阳光,到处开满鲜花,到处充满爱心和梦幻。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