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8年校友文萃 >

故乡的那口井--------------黄种生(福州)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12-23  【字体:

故乡的那口井
黄种生 (福州) 高五组

    人离开了水,就像离开阳光和空气一样,是无法生存的。

    因此,我们的祖先总是临水而居。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落,小至一个县城,一个乡镇,一个村落,人们大都选择围绕江河、湖泊、溪流乃至一口水源充沛的水井而聚居、而繁衍。境内有一条江河穿过,往往被亲切地尊称为母亲河。

    我的故乡,地处偏辟的山村,没有江,河,湖、海,连祖屋左右两条小小的山涧,前些年也被破沙发、烂酒瓶、死猫、死狗和各种垃圾物堵塞得几乎断流了。

    然而,故乡却有一口神奇的水井,在不懈地喷出甘泉,养育着朴实的乡亲。

    这口井,井口比一般水井的井口大,周围用条石砌成四方型,不像许多水井的井口是圆型的,因而叫做“四角井”。早年,井边也是用青石砌筑的一个大的井盘,井盘上还放着一口用大青石凿就的供洗菜、洗衣的水池。

    据堪舆学家称,从方位上讲,一年利东、西,一年利南、北,周而复始。奇怪的是,这口“四角井”竟是随利而变,利东、西时就从东、西方向出水,利南、北时就从南、北方向出水,而具水质特好,水源充足。记得有一年,大地苦旱,涧水断流、田园龟裂,全村一千多口人就靠这口井提供的甘泉维持生命,几百亩的禾苗、家家户户的鸡、鸭、猪、狗、牛、羊,就因这口井而得救。

    她常常勾起童年美好的回忆。

    这口井里的水,冬天特别暖和,升腾着热乎乎的雾气,夏季又特别清凉,凉得沁人心脾。村里的女人们,或在公鸡报晓之际,或在月牙初升之时,就三三两两,嘻嘻哈哈,结伴在井盘上用木桶到井边打水捣衣。洋溢着“故乡一片月,欢乐捣衣声”的诗意。

    更奇特的是,这井的水还能治病。村里人、外乡人患了风湿等疾病,往往提个瓦罐,拿几个铜钱、银币到井里买水。传说,投下铜钱打起水,不回头地往家里走,用取回的水喝了、洗了就能治病。每年端午节,乡亲们清洗水井,都能从井底捡起大把大把的铜钱、银币。小时候记忆中的这一幕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每次返乡,都要去看看这口井,它的泉流依然那么富足,它的水质依然那么清洌,所不同的只是如今医疗条件有所改善,邻里乡亲已经很少再向她买水了。

    近日,又一次回到故乡,又一次来到井边。却见到了一番令人颇为伤感的情景。只见井中四面八方插了一条条塑料管,使这口井就像一位年老体衰、浑身插满输液管道的病人。原来,这是用来抽水的。

    这些年,故乡的青壮年人纷纷外出办厂、经商、打工,昔日的穷山村变了模样,四五层的楼房拔地而起,少数百年老屋成了怀旧情思的寄托。现代装修,时尚家具已不是城里人的独享专利,而且有的更新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每逢春节,小小村落里100多辆挂着天南地北牌子的小车来回穿梭。除夕之夜,整夜五彩缤纷的烟花照得山村如同白昼,喝酒猜拳之声此起彼落,寂静的山村真的沸腾了。

    只是,春节一阵热闹过去之后,一辆辆小车呼啸而去,故乡又恢复了平日的宁静。只有那些空巢老人,体弱妇孺和少数的壮年人依然守着难舍的家园。也许他们已经难以把一桶桶沉重的井水挑上高楼,也许有了电,有了钱,都想让抽水机代劳,既方便又省时。总之,接管抽水的人家越来越多,而井边那带有诗意的情景却越来越少见了。

    每念及此,心中便会默默地为故乡的这口井向上苍祷告:祈求保佑她永葆青春,依然是一位风华正茂、体魄健壮、胸怀博大的母亲;便会怀着感恩的心情,祈求她通过这一条条血脉伸向家家户户,继续滋养着故园的父老乡亲。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