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的贫困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在当代,一切向钱看已成为潮流,经济学最为吃香,如重提哲学,往往被人嗤之以鼻,视为腐儒滥调。诚然,哲学不能帮助人们立竿见影地赚钱,但是,哲学(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反映的是最一般的客观规律,就象“网住”人们活动的“五指山” , 违背客观规律是会受惩罚的。鲁迅先生讽刺北大教授钱玄同(反对开辩证法课)的诗说:“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 。的确,钱再多,地位再高,头再肥,也无法抵挡辩证法。
然而,当代的哲学,包括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以下简称中哲、马哲、西哲)似乎都在原地徘徊,全世界花了相当多的资源在研究,仍未见有什么重大突破,往往看到的是“变换词汇,重复抄袭”的文章充斥书籍期刊,甚至还有倒退、无聊的现象。
先说中哲,近几年来,一些宣传部门极力鼓动宣传封建思想,把孔子、老子一再封为“至高无上的哲学宗师” 。山东曲阜、浙江衢州前年还搞了大规模的祭孔活动,上万人身穿紫学袍,手拿兰香,顶礼膜拜,中央电视台还大力转播,如果不留意,你会以为历史倒退了一千多年。在理论上,有关中哲论文大多一再重提老子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辩证思想以及道家的阴阳论,最近又大力推崇孔子的“中庸之道” 。然而,老子的辩证思想仍是早期的、初步的思想,他仍带有绝对化,没有对立面的转化观点。道家的阴阳论,仍处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混沌阶段,甚至和迷信鬼神相结合,没有哲学的理性抽象。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只是主观想象和要求,仍未进入哲学范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直觉说理、比喻比较发达,但是,哲学归纳和抽象、逻辑思维却是很不发达。在封建思想专制统治下,思想、道理(哲学)的来源是所谓 “天”,是神秘、不可知的。统治阶级可以任意解释 “道”(哲学), “道”在他们手里就好比一团面,一拉一条线,一拍一个饼,纵使有一些初步的辩证观点,也好比一缕清泉,渗入茫茫的黄土高原之中。因此,要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来挖掘宝藏,显然是不多的。如对老子的一二个观点大肆发挥,必显牵强和苍白。如对道家阴阳体系深入提炼,极易陷入迷信的深渊。至于把孔子的中庸作为哲学,已属失于穿凿了(即使有洋人捧场)。另外,中国哲学受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其中的确有一些辩证观,但都属于唯心的范畴。当然,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几千年来,有不少零散的 “理”(哲学观点)已不知不觉融入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中,当代哲学家或许可归纳出一些哲学 “分支定律”,让我们 “如梦方醒”、自觉遵循客观规律。这对于提高民族的自豪感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帮助。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十年来,一些大学为了使毕业生好找工作,对专业重新调整,大量设置跨学科专业,有不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无形中成了 “次生哲学科”,这对于增加学生的哲学兴趣,培养哲学人才大有帮助。
其次,谈谈马哲。2000年,欧洲举行“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结果,选到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可见马克思知识之渊博,眼光之睿智,思想之伟大。马克思是个博士,他在毕业论文里写道: “只有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全人类的幸福之上,他才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先进的正直的人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心及宽容。马克思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在批判地吸收前人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他的辩证法三大定律是: 矛盾的对立统一,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这三大定律已是耳详能熟,编入各种哲学教科书中,它的科学性是勿庸置疑的。一百多年来,前两大定律没有疑义,但第三大定律“否定之否定”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却很少提及,原因是我们的领导人在内部讲话中说: “我就不相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一言九鼎,人人自危,几乎无人敢讲这条定律。然而客观规律是不可否定的,历史发展总是高级阶段否定低级阶段,现在这条定律又名正言顺地进入教科书中。在当代,我国对马哲的研究仍是主要课题,文科院校都有研究,特别是中央党校,花的资源最多。我看该校的校刊,文章纷繁,美不暇接,但是多数是谈应用的,原创性的理论不多,仍无法突破理论困境。当然,哲学家要不断有重大发现也是不现实的,因大鱼(主要规律)已被马克思“抓走”,似乎只剩下一些小虾。对于马哲的部分、个别原理,还是有发展前途的。我个人认为,马哲关于内外因理论是有缺陷的,传统的描述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是条件。但是有人提出一个例子:一个人溺水,行将死亡,这时,一个路人自告奋勇去救起,终将救活,这时,是内因还是外因起决定作用?显然是外因起决定作用,如用马哲的内外因理论就解释不通。中央党校的不少文章还力图用现代控制论来印证这条定律,并预测量变到什么时候会产生质变,但我认为,重新论证已无必要,至于用工程数学来搞预测,已不属哲学范畴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虽然 “得罪”不少人,遭到不少人的否定和忌恨,但是,这无损于马克思哲学的旷世光辉,其哲学原理仍在“规范着”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近年来,欧洲的报刊报道,说发现了许多过去未曾发表的马克思手稿,还说,马克思对自己的许多思想观点作了原则性修改。对这些手稿,如不是伪造的、确是马克思所作的,倒是值得深人研究,以开拓新的局面。
最后,谈谈西方哲学。在当代,西方的哲学家已不拘泥于传统的哲学大师帕拉图和黑格尔的辩证观,而是想探索新的哲学规律。西方各国哲学界所开展的思想革命,仍然环绕着:(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的思想心灵的内在逻辑;(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创造以及伦理道德行动;(四)宗教与科学的问题。
西方哲学家认为:未来的哲学思想,不仅将同二十世纪的哲学相异质,而且,其变化的速度和变动频率,也是史无前例的。如果说连人本身,也可以通过生命遗传工程来制造,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意识,也可以通过生命遗传工程加以设计和改造的话,那末,哲学本身也可能遭受生命遗传工程的全面宰制,变成为可以数码化和程序化的东西。德国哲学家也指出: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干预下,未来的所谓人性,将不再是真正属于人的内在本质的东西,而是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能发出的疑问,只能是克隆人的哲学思维能力及其效果问题。信息学的出现,又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一种‘超文字’,它一方面具有文字本身所包含的语音和图像的双重关系,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技术所提供的联结方式,可以在各种文本所构成的‘超文本’之间,进行穿梭和游行表演。正因为这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的泛滥和传播,就好象以往人类历史上文字的出现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文化、思想及社会组织,不少哲学家因此感到迷茫。
西方哲学家们期望通过哲学讨论,将现代社会所扭曲化的人及其生活世界,重新恢复其本来面目,找到其本身活生生的生命运动形式,并在具体实践活动和‘实践智能’中,吸取哲学改造的动力和养料,使哲学的重建获得强大生命力,并由此带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和风格的彻底改造,同时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
但是,未来仍然是难于预料和不确定的,当代西方哲学的演进,在形式上看是多种多样的,但创新理论不多,虽有很多学者开拓新领域,但并无取得明显成果,大多仍在传统上和文字上徘徊。目前,在西方,甚至有各种各样的‘非哲学’,以令人奇怪的途径,在‘非哲学化’的方向上,走得越来越远。
当代的哲学,创新理论确实贫乏,特别是缺少创新的风气和活力,这有赖于几代人不懈的开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