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8年校友文萃 >

《书画审美基础》读后感----刘识芳 国光中学美术教师【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09-25  【字体:

《书画审美基础》读后感
 国光中学美术教师  刘识芳

    前不久,校长向我推荐一本书——《书画审美基础》,作者是我校杰出校友戴慧文先生,他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在是《光明日报》的资深美编,在版画、国画等领域有颇多建树。此书对中外美术的形式法则、审美观念、欣赏方法做了梳理和诠释,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其文风平实而不失隽永,通俗中蕴含独到视角,这与戴先生的绘画功底,长期从事新闻美编,与各界人士接触交流的阅历是分不开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戴先生所学版画专业但对中国传统美学却有很高的造诣。以下是我读此书后对书、画、印的深层文化内涵再认识和看法。

黑白相映  虚实相生——书法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从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主要书体。在世界众多文字中一枝独秀,脱颖而出,成为一门艺术,这要归功于汉字、毛笔、墨汁、宣纸的独特性——变化。方块字的造型及笔墨运动的偶然性造就了最高深的“抽象艺术”。而不管何种书体,都离不开笔法、结体、章法这三个要素:笔法有藏露、提按、转折、顿挫等变化;结体有大小、偃仰、平直、欹侧之区分;章法更有映带、顾盼、虚实、争让诸多辩证关系。总之,书法就是线条的形式美感,鉴赏书法,不仅要看其笔法是否丰富,结体是否遒美,谋篇是否合理,而且要品味其情致和风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语),也就是意境之美。品读书法的最高层次在于对意境的参悟,意境反映作者的心境,而心境又源于作者的学识涵养,心路历程,处世哲学,对宇宙万物的看法,正所谓“书为心画”。所以每当欣赏《兰亭序》(图1),心情有如春风拂面,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其行笔忽疏忽密,或正或欹,有种“意到笔不到”的妙境。使人想起王羲之、谢安这些东晋名士列坐于兰亭之旁,引曲水流觞,畅叙幽情,饮酒赋诗,行修禊大礼的情景。当观者沉醉于“魏晋风度”之时,又仿佛被带到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的境界,难免会有发思古之幽情。拜读《祭侄文稿》(图2),其行气多曲折,多枯涩,亦断亦连,如泣如诉。不禁令人想起“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历史的风起云涌沧桑变幻骤然眼前,也为颜鲁公痛失爱侄感到惋惜,悲天悯人的情怀由然而生。赏析《黄州寒食贴》(图3 ,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大气磅礴,有如乱石铺路,又似雨中夹雪,毫无拘束中透露出大文豪苏东坡“以无法为有法”的内心世界。同时,更为《寒食贴》经历火烧圆明园、东京地震、二战等三次大劫却依然无恙感到庆幸。所以欣赏一幅书法就是领悟一种哲理、读懂一部历史、感受一段传奇。


 图(1) 《兰亭序》


 图(2) 《祭侄文稿》


 图(3) 《黄州寒食贴》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国画


 图(7) 《墨梅图》

    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在题材上有人物、山水和花鸟之分,在技法上又有工笔和写意两种,当然各种题材和技法又有更细的划分,但总而言之,它离不开笔、墨、纸这些中国元素。据我个人的理解,山水应是人物画的背景分离出来的,而花鸟又是从山水画的局部拓展开来的。但人物、山水、花鸟又不仅仅是绘画,相对于西画重结构、质感、光色效果,中国画的景象更是画家对世界的理解,所以,我认为国画应是一个文化范畴。这点从评价国画的标准可以看出,古人把国画分为“能、妙、神、逸”四等,“能品”娴熟地运用国画的程式法则;“妙品”更能产生笔墨情趣;“神品”有出神入化的境界;“逸品”指作品超凡脱俗,为最高品格。而之后的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摆在首位,强调形神兼备,其他五法离开气韵,作品就没有灵魂了。⑷因此,当欣赏北派山水画时,有大开户牖,揽江山入襟怀之感,在散点透视中,不断转移景致,融于千山万壑之中,也称“卧游”。而感受江南美景,如沐春风,心临一方净土。当鉴赏人物画时,会被其中的人物深深吸引,大小,编排,暗示,神态,或彰显“礼仪之邦”的气度,或蕴藏“天人合一”的精神。花鸟画则是画家的精神家园,梅的高洁、兰的静逸、竹的劲节、菊的孤傲,牡丹的富贵,荷花的“出淤泥不染”……种种的隐喻,透露画家的处世、治学的态度。特别是以水墨为主的文人画,引领画坛成为主流。我们看到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图4),白雪皑皑的天地之间,江上一渔翁独钓,于有限中见无限,强烈地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苏东坡语),也感叹摩诘不愧为山水画南宗的鼻祖。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图5、6)让我们领略到中国画构图的巧妙,五个不同的情节以屏风隔开,自然而不失连续,在这幅不朽之作中,我们还清楚地看到了古代的家具陈设、服饰风格、席次礼仪、音乐风貌、舞蹈场面、送往迎来等等,可爱之处莫过于画中和尚在不适宜的场合中进退失据的窘态。在王冕的《墨梅图》(图7)中,一枝寒梅横空出世,铮铮铁骨中释放出高蹈远引的心志,这正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写照。可以看出国画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成分是“写胸中逸气”(倪瓒语),是充满人文色彩的画外之音。

 
图(4) 《江山雪霁图》

 
  《韩熙载夜宴图》(图5、6)

方寸天地  无限乾坤——篆刻

    篆刻源于中国传统的凭信文化,唐以后广泛地运用于书画题跋、收藏、鉴赏。宋元以后,把玩印章更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一种时尚,从而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印章有阳刻和阴刻之分,阳刻即印石上的字是凸的,为“朱文”;阴刻的字为凹的,为“白文”。篆刻的主要元素为刀法和章法,犹如书法的用笔和国画的构图,同样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因此,欣赏篆刻,应从刀法和章法着眼,然后回味其意趣,进而是引人入胜的文字内容。各种刀法美感不尽相同,阳刻需斩钉截铁,如高柳垂丝;阴刻似白雪纷飞,象春蚕食叶,但皆力求“金石味”。章法则有轻重、屈伸、挪让、承应之分,务使布局有疏密虚实变化又和谐统一、小中见大,这与书画是相通的。⑸我们知道乾隆是最爱把玩印章的皇帝之一,常常在他收藏的字画上题跋落章,如朱文“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古希天子”,(图8、9) 华丽而庄重,而白文“宜子孙”(图10)却略显俏皮,可想而知,这都出自当时名家之手,让我们了解到政绩卓越的一代帝王怡然自得的业余生活。观赏篆书大家邓石如的名作“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图11),这种以小篆入印,篆法高古挺拔,刀法圆转苍劲,是典型的“书从印出,印从书出”(魏稼孙语),其虚实关系则是“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最好展现。众人皆知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泰山北斗,其实也是印坛巨擎,他给自己定位“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第四”,自称“三百印石富翁”(图12),并治一印,此印冲刀直入,线条异常精巧,起收处看似漫不经心,实质上是反复措意的上乘之作。让人一看到的“三百印石富翁”就想到生性乐天、倚杖踱步的白石老人。所以,印可以示来历、铭志向、刻斯文,印亦如其人。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这段时间以来,在阅读戴慧文先生《书画审美基础》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程式法则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可贵之处是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对书、画、印的深层文化思考。是的,当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中国印”的揭晓,当张艺谋在开幕式上把中国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世界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其文化张力是不可言喻的。因此,做为教育者,更应传播我们文化的精髓,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