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婉丽话宋词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皇冠上最耀眼的两颗明珠,是我国文学大观园里的两朵最鲜艳的仙葩,是悠远的文学历史长河中一道浩瀚辉煌的不朽的风景线。它们绚丽多姿的篇章像灿烂的云霞,千百年来,发出夺目的光华,映照着中华文坛。宋词像在天籁古韵中从仕女图上袅袅走下来的婉约女子,艳丽如花、柔美如诗。在它千年滋长的蔓缠愁结里,那一丝丝忧郁,一缕缕情思,总让人在夜深人静时,在冷月如霜中慢慢品味着生活的浪漫与酸辛,品味着词人们心声的缓缓奏鸣。词集抑扬顿挫的乐感,五彩缤纷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型,真切感人的情景于一体,成为人们喜爱的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学新形式。那“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比黄花瘦”,“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许许多多的名句,带给我们多么瑰丽曼妙的意境,多么深沉的感叹和无穷的思绪。
词的起源 文坛千载发琼枝,袅袅清音婉约诗。 胡乐宫商浑入梦,琵琶韵里唱花词。
词,唐宋的流行歌词,又叫长短句,它是为配合音乐而产生的。据统计,宋词的总量达21,055首,(有记录的词作者为1,421人,不包括无名氏),内容丰富多彩,创作时间跨度达三百多年。那么,词的产生应从哪个朝代算起呢?对于这个问题,考究的文章成千上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虽对词学没什么系统研究,但我倾向于夏承燾先生(浙大教授,一代词宗)的观点,即:词起于隋代。
历史上有人常把词叫“诗余”,认为词产生于盛唐的律诗之后。这种说法,既不符合事实,也贬低了词的地位,将词当作诗的“附属品”,似乎词不过是拾诗的“牙慧”。根据现有的文献,隋唐之间已有合乐的长短句,它产生的时代,明显在唐代近体诗之前。
有些人提出: 六朝时梁武帝的《江南弄》、《上云乐》,沈约的《六忆诗》等等的句法韵位都很像词,不就是词的先河么?其实,如果仅仅根据词的形式,把它追溯到汉代的乐府诗,甚至《楚辞》、《诗经》,似乎也可以,但唐宋词和它以前的乐府等诗歌的不同却在于它的音乐性的定型,而它所配合的音乐主要是燕乐。
那么,燕乐指的又是什么呢?唐代把当时的音乐分为三类: 1. 雅乐------汉魏以前的音乐。 2. 清乐-----“清商乐” 的简称,大都是汉魏六朝以来的“街陌谣讴”。 3. 燕乐------主要成分是周隋以来西北各民族的音乐。
“燕”字又作“讌”字,也作“宴”字,“燕乐”就是宴会上演奏的音乐。
汉魏以前的雅乐,在唐代已经不大流行了。清商乐本是盛行于江南的民间音乐,但由于生产力长期的停滞,文化的落后,民间音乐显得单调而僵化,所以当西北游牧民族热烈轻快的音乐(主要是亀兹乐)大量涌入(唐宋的乐器多达300多种,而现在的中央乐团的乐器也不过二三十种)时,它就相形见绌,逐渐被淘汰了。隋唐时代的国际交通和商业都市都比前代发达,统治阶级和市民都要求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当时的衣着,居住,绘画,音乐样样“胡”化,燕乐就是以大量输入的“胡”乐为主,和固有的民间清商乐结合的产物。它的乐器以琵琶为主,有二十八个调,音律变化繁多,大大促进中华音乐的发展。外来乐调的流行影响民间小调和文人诗歌,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流行了。它是“胡夷里巷”乐曲和诗歌的混合物,它把我国的诗歌提高到又一个新阶段。
词从民间到文人手里,“文学成分”越来越多,最终从音乐分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文体,到北宋时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
到了南宋,民族矛盾空前加剧,词也由原先以缠绵悱惻、低回婉轉的婉约为主转为呼吁抗敌的氣魄宏大、感情激越的豪放为主,出现了许多继承屈原爱国精神的豪放诗人,如辛弃疾,陆游,岳飞,等等。但后期由于朝廷偏安腐败,词又转为萎靡,连民族英雄岳飞写的词也不敢提出抗金的主张,只能写暗喻:“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据全国词学专家们的考究结论,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并非岳飞写的,而是明朝后期一些文人假托岳飞的名义写的,其中最大的破綻是“贺兰山缺”,因岳飞的军事活动及意图均与贺兰山无关。
在五六十年代,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农民起义为真理标准,词坛被“豪放”派占了上风。但据我的看法,在艺术上,豪放词和婉约词还不是同一个档次的,“豪放”还不能和“婉约”相“匹敌”。这是因为“豪放”派往往“以诗入词”、“以气入词”,以情入词偏少。他们虽沾了词的“和乐”之光,但仍有“粗放”之嫌。
宋词与妓女
偎绿倚红留恋处,琼魂织出眼前春。 前缘若得东君惜,簪满山花是美人。
妓女的出现,始于春秋时期(或更早的祭祀),管仲曾举办“国家妓院”,为中央政府筹集资金。到唐宋,政府设有“官妓”,为高级官员迎来送往并陪侍之用,同时,民间开妓院,士大夫养家妓,更是空前繁盛。在当时,文人、官员(甚至皇帝)嫖妓,是合法的、风雅的消遣。于是,文人作词,妓女演唱,乐工伴奏,风靡一时,从而产生出许多优美的歌词。
提起妓女,现代的文学作品大都“模糊处理”,以免“有伤大雅”,甚至触犯法律。然而,“词为艳科”,统计表明,宋词描写妓女题材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要研究宋词,就不能绕开妓女问题。
据《炎黄春秋》2006年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在1949年前,北平的妓女分成四等:第一等大多是才貌双全,能歌善舞的年轻女子,有的甚至是老板(老鸨)的女儿,配有专职女佣,负责饮食起居,梳洗等,其他次等妓女,待遇依次递减。上等的妓女穿戴、饮食、游玩都十分讲究,一般的小康人家女子还比不上呢!我想,宋代妓女也应差不多。一般的作品,大都把妓女都当作火坑中令人鄙视的下贱女人,其实,这样描述并非完全正确,上述第一等妓女常常能得到文人雅士乃至官员的青睐,并不见得“下贱”。有些士大夫不光“消遣”,甚至娶妓女为妻妾,如名垂千古的“廉政高干”范仲淹的如夫人甑金莲,击鼓抗金的韩世忠正室夫人梁红玉,大文豪苏东坡(有家妓数人)的侍妾王朝云,爱国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小妾“钱钱”、“田田”等,都是妓家从良;前朝“诗圣”杜甫虽有妻室又贫穷(后期纯粹是“贫农”!),却也曾“携妓纳凉”。 这些妓女的地位可能比一般女子地位还要高,可见宋代并无“鄙”妓的风气。顺便提一下,现代社会,妓女从良,如果是在城市,则容易,只要从城市东边搬到城市西边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在农村,则难了,即使从良了,常常二三代都被人当“另类”,抬不起头来,不过也不尽然,在福建南安乡间,老年人经常讲一句谚语:“宁可娶妓来作妻,不可娶妻来作妓”,可见民间对妓女还是相当宽容的。香港有一届诗赛,有一首获奖的七律,其中写道:“……黄昏约,……白紵诗、……眉如画,……烟花债”,很有诗意,就像在“拍拖”一样,并无“俗、贱”之态 。 现代的西方,没有“妓女”这个名称,只有“性工作者”这个名称。在当代,日本还把妓女的地位提高到家庭主妇的地位。法国近代名著《茶花女》中描述道:要爱上一个姑娘容易,要爱上一个妓女可就难那!不少上流人为了追主人公玛格丽特小姐(自由高级妓女,喜爱茶花,气质诱人,初中文化,弹钢琴也只会弹到一个升号#)而倾家荡产。当然,“金丝鸟笼不是窝”,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大多数美人的最终命运还是很悲惨的,除了少数人得到宠幸外,大都数流落民间,“老大嫁作商人妇”,残年凄凉,有的甚至死于非命。
然而,这些士大夫往往已有妻室(多名门闺秀),为什么还那样青睐妓女呢?这是因为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良家女子受到的教育是三从四德,最多学一点刺绣和家务“技术”,“举案齐眉”,“女子无才便是德”,家中有还公婆的监视,只能忍气吞声,也不能“过度”打扮,否则,会被怀疑是“红杏出墙”,只能“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神情忧郁,宛如“机器人”,而且还要照顾子女,费尽心力,少有闲情逸致,年龄往往也比那些烟花女子大,普遍缺乏丰富的感情和魅力。而那些上等妓女,大多是才女,从小学艺,气质高雅,个个秾妆艳抹,媚态百生,且能歌善舞,妖冶“大方”,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琢磨如何吸引男人,据《美丽的中国人》一书介绍,当代的日本妓女也使这样。她们大都对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具有相貌魅力,又有艺术魅力,那些士大夫公子哥儿,能不动心?(据文献记载,中国的性病大约是1505年才从西方传入的,宋朝妓女尚无“性病媒介”之嫌)南开大学词学大家叶嘉莹教授(女)分析:对这帮文人来说,那些美人既不是妻子,也不是姐妹,倒像书本上常常描写的天上的仙女,成了他们的最佳娱乐伙伴。“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也给了他们恰当的心理寄托。难怪这些年,内地网站上,有人说,宋代的妓女倒有点像文艺工作者,有人还把妓女归入“四大美女”之一。内地有的评论文章认为,妓女也是人,她们的活动本是人性的表现。列宁指出:“对于妓女现象的任何‘道义上的愤慨’(99%都是假的),都无助于取消这种妇女肉体买卖的事情:只要雇佣奴役制存在,妓女现象就必然存在。”(《列宁全集》第36卷,219页)。1989年七月间,内地有名的中央办的刊物《半月谈》撰文指出:“(对于妓女活动),无论用多么残酷的手段都不能消灭它”。只有靠发展经济和道德教育,才能减少乃至消除这种社会现象。
宋代,从上到下,追求奢华享受的风气很盛,文人和美女长期接触(上京考试要呆几个月,考中了,还要“待分配”,有的人呆的时间长达一年以上,做官后,还有“大假”,这么长时间大都出入妓院),他们不单了解美女的外表,还了解她们的心理,于是“雅兴大发”,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词善于言情的特点,写出一万多首美女和爱情的优美动人的词章。这些美女爱情词,有写对酒当歌、男欢女爱、柔情蜜意的,更多的是写倚栏怅望和离愁别恨(古代交通不发达,见面难,通信也不容易),也有不少是“代言体”词(男的代笔,以女子的口吻写相思之苦等内容的)。当然,这些美女爱情词中,文人们往往把歌伎舞女当作狎玩的对象,还不是专一的个性追求,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柳永词,我们摘出他的一首: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去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为了“爱情”(浅斟低唱),连功名都不顾了。由于他的词写得好,妓女们一旦得到他的词,就会“声价百倍,身价百倍”。他一生落魄,去世时,还是妓女们捐款为他下葬的,当时的京城红灯区,万人空巷,为其送行。
这些青楼女子,也有不少才华出众的,涌现出许多歌唱家,舞蹈家,器乐演奏家,有的还写出许多不朽诗词。恩格斯说过:“超群出众的希腊妓女,她们由于才智和艺术趣味而高出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一般水平之上”。现抄录一首南宋官妓严蕊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严蕊虽是风尘女子,但其思想品德比起外表冠冕堂皇而心理阴暗的高官大儒朱熹却是高尚得多。朱熹为了打击政敌,污蔑政敌和严蕊有染,对严蕊进行严刑逼供,但她始终不屈,不乱招供,并严词反驳(在宋代,如果官员的级别不够高,和官妓“并枕”属犯法)。这首词的末两句笔调清新,有村姑态,让人赞叹。
又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位门客,从四川带回一位妓女(人称“蜀妓”),陆游将其安排在外面住,门客有一次生病,没去看她,妓女生疑,写下这样一首词:
《鹊桥仙》
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功夫咒你。
这首词语言自然,感情真挚,不用雕凿而丽,其善良多情,让人感动。
宋代才华出众的名妓还有:赵才卿、聂胜琼,尹温仪,陈凤仪,僧儿,马琼之等。她们的词章写得十分诙谐感人,此处不一一列举。当然,在封建社会里,她们的诗词写得再好,也无人给她们出书,只有一星半点偶然流传下来,其它都湮没在如愁似恨的历史的烟波之中。
历史上很多名妓,对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琴操,苏小小,李师师(倾倒皇帝),高三,陈圆圆(影响一个时代),小凤仙(影响近代史)等。至于戏剧中的人物,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更感人,也为文坛增添“雅韵”。
必须指出,现代的妓女和宋代的妓女不同:她们的活动是非法的,属于打击的对象。她们属“准罪犯”,做事偷偷摸摸,经常遭到坏人乃至黑社会的欺负甚至残杀,又被公认为性病的传播媒介,使人谈“虎”(妓)色变,一旦被抓到,个个惊恐万状,蓬头蒙面,似呼成了“下贱人”,哪里还谈到上风雅。
词的声韵美
宫商徵羽唱仙声,顿挫抑扬雅调鸣。 天籁悠悠飘古韵,软香婉语赋真情。
诗词曲赋同属中国四大韵文,格律诗有先天性的端庄美,起承转合,自成一格,又往往“高屋建瓴”(占领意境的“制高点”),似有一股意气贯穿其间,让人荡气回肠。然而格律诗较不适宜配乐(配一“弄”尚可,配二“弄”就显得单调枯燥了),倒适合吟诵。宋词多数是篇幅短小而格律精整的抒情诗,是音乐(歌词)文学,有广泛的“和乐”伴舞优势。词带着“谱”来歌唱,有人说,这是“带着脚镣跳舞”(不自由), 其实,应该说是“踮着脚尖跳舞”(如同跳芭蕾舞),使舞蹈语言(动作)显得更有特质和气韵、更高雅。我认为,和格律诗相比,在声韵方面,词的美妙之处在于:
1. 长短句,既有小令又有长调,小令来自民歌,接近口语,活泼轻快(有很多名句),长调来自大曲、法曲(佛教音乐),成了赋体词 ,叙述情景详尽。它们大都以纏綿委婉的筆法,娓娓道出最幽微的心事,對心境情感的描寫深刻細膩,有女性的自然气质美。
2. 句式的錯落和音節(节拍)、 韻位的豐富變化而造成抑揚頓挫的旋律和節奏感,又特别讲究古入声的应用,音乐感特别强。
3. 很多词牌可押仄声韵,从而使可用韵字拓宽一倍以上,同时,可表达格律诗押平声韵所不能表达的声情(如需要重音节奏或强调语气)。
4. 相近韵部合并相通,容易选韵,且和声、韵味更浓;有的词的还用双声叠韵,幽韵遗响袅袅,别有风味。
5. 对仗要求较宽,较灵活,不处处求工,不拘平仄,同字也可相对,又不计领字和托字,上下句的字数可不同,还有选择对仗与不对仗的自由,且巧语、雅语、俚语均可应用,因此,扩大了可用的词汇和减少了“因词害义”问题(为了对仗用词合律,被迫把美好的意象扭曲相就),增加了词的自然柔顺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发明了许多数词,但遗憾的是其中常见的只有“三、千、双、孤、空、多、诸、零、无、寻、常”11个平声字(按平水韵),其它的均为仄声字,一至十中,仅有一个“三”字是平声,平仄比例严重不对称(律诗又是讲究平仄分布对称的),这就束缚了律诗的“数字对”(本来,“数字对”很工整,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二声”),使得任何一个著名诗人的一生中,写不出多少副“数字对”(把两个仄声数词放在第一字或第三字,虽可“一、三不论”,但不是“正格”,且写多了,也会让人反感,最伟大的律诗巨匠杜甫,在他的一千多首格律诗中,也只有19副律联用数字对,且“三”字竟重复用了3副) ,而词则常常同声调(仄)字相对,灵活多了,对联的声腔也更浑重了。
6. 不少词牌可换韵,使平仄交错叶韵,节奏、表意、音色更具特色,增加了词的铿锵美。
7. 词有调式(宫商角徵羽,配合琵琶音域变调,演变出常用的二十八个调),不同的调式(音调高低)表现不同的情景,使人感到乐中有词 ,词中有情,声情并茂,易于抒发复杂的心声。
8. 讲究炼字、炼句、炼象、炼意,有的句首位置还用领字(多仄声)托字,提高了文字的表意效率,美化了意境和增加了跌宕气韵和声势。
9. 有的词牌的短句还可众人伴唱(二重唱),烘云托月,气氛热烈而幽雅,别具一格,如《定风波。》
10. 词牌结构摇曳多姿,平仄组合优美。清人收录的就有826个调,2306体(律诗只有四种主要格式),有人分成“直线型”(柳永),“曲线型”(周邦彦),“暗线型”(姜夔),“窗口型”(吴文英),美不胜收;用字又不必像律诗那样“三避”(避同字,避同韵,避题字),选字较容易,字声易达婉谐。
隋朝后期,“胡”乐和魏晋以来的民间歌曲(清商乐),结合六朝永明学者发明的文字声调(平上去入四声),融合其他中外音乐,成为这种新文体。这在文学史上、音乐史上都是一个创造。词到了以文字四声表现音律的阶段,就成了文人们的专业,使其发展受到局限;但另一方面也因此突破其乐曲的音阶支配的极限性,使词乐失传之后,词的文字本身仍保存其特有的音乐美,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之幸。
词有表示音乐性的调名,调名又是和音调音律挂钩的,即:词有定调,调有定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 ,字有定声,倚声填词,字声配合细密,以文字的声调配合乐谱的声调。每个字都须符合曲谱,在审音协律方面比律诗更复杂,在音乐关键处更严辨字声,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词的句式多变,生动活泼,调式清亮谐美,有亲和感,加之美女珠圆玉润般的歌喉,软美的唱腔,飘逸而幽雅的旋律,清妙的神韵,笛静萧和的器乐伴奏,简直成了美妙的人间仙音。
我感到,一个人如果完全弄懂二三百首宋词(包括搞清楚声律,特别是入声的关键性作用),并读熟(能背当然更好),则会感到像在朗读宋人的“自由诗”,进入“伊人佳境”,感应到美妙的宋代歌曲的风韵,享受宋人那酣畅淋漓的真实感情,具有无穷的意味。
词的意境美
花前月下舞姿妍,清乐幽词别有天。 彩袂罗衣轻似梦,山眉舒展画中仙。
宋词虽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了近千年,但那优美的意境仍然为现代人所欣赏,这说明宋人婉丽的词章可以超越时空,永久流传。
词是近情的艺术,它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真实无邪。它常淡化纪实成分,把事实“朦胧”起来,“诗化”起来,又善于表达愁情,写春女善怀,有自然的媚态,甚至连寂寞也有美感。许多词文笔丽密,真情和婉,香软语柔,秀气胜韵,富艳精工,意境幽邃,馨逸感人。有的词托意深远,豪宕丰美,又有执着的热情,圆融的观照,遣玩的意兴。宋词又像一群披上轻纱的娴淑美人,有博大的美,精微的妙,还有特别优雅的柔弱美。有趣的是,伟大哲人马克思在回答女儿劳拉提出的“人最珍贵的品德是什么?”问题时,回答是: 对一般人来说——朴实; 对男人来说——刚强; 对女人来说——柔弱。马克思竟把柔弱当成女人最珍贵的美德,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假设马克思看到宋词,他一定会赞口称绝。 对于词的意境美,我感到有这几方面:
情爱美;
在今天的西方,情爱被视为高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把爱情摆在生命之上;但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被儒学、理学所约束,宋代之前文人描写的并不多。到了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激增,加之宋代的统治者相对开明,情况大为不同,宋词对情爱的描写极多,几乎无一作家不涉及到美女和爱情,使情爱的主题得到高扬。
近代天才大哲梁启超先生说:“男女情爱,禁是禁不来的,本质原来又是极好的”。情爱是人的自然本性,没有情爱,人生的风采将大为逊色。
打开宋词,单是词牌就充满着情歌的气韵,如“长相思” 、“阮郎归” 、“点绛唇” 、“忆秦娥” 、“鹊桥仙” 、“眼儿媚” 、“天仙子”……,那美女清影跃然纸上,那攸雅的仙音仿佛在耳边响起。
情爱主题的表现,重点是塑造女性的柔美形象。宋词的“代言体”,大多能真实而具体地传达女性的心声,富有明显的同情心;对女性的形貌、举止描写生动细致;对人物那忧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和面貌也常刻画得生动传神,维妙维肖,有极为逼真的仕女图像感。如柳永的两首恋情词:
《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别离情绪。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拌,悔不当初留住,其奈风流端整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玉女摇仙佩》(佳人)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
且恁相偎倚。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愿奶奶、兰人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为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
这类婉美的词,清思细腻执着,意象轻灵疏淡,意境密丽婉曲,风致委婉清雅,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
时空诗化美;
时间的诗化:宋词描写时间内容的,多为春、夜,其次是秋、晨,还有不少描写节日美的。它对春的描写最为出色、生动,有时甚至把春天也拟人化。春天是美好的:阳光明媚,花木旺盛,流水清澈,百鸟欢唱,大自然的美景拨动人的心弦,使青春的活力经过漫长冬季的封闭而复苏。人们企盼生活和春天一样美,然而,现实生活是严酷的,春天不光给人们带来欢乐,也常给人们带来不能如意的忧愁甚至悲哀,其中有春光留不住的“春易老”的遗憾(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当时不能像现在人工培育出四季五彩缤纷的花朵,也不能人工制造小气候,把“春"留住),也有比喻情人分离、青春易逝的伤感。宋词中表现春愁的很多。现举两首:
《小重山》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中写情写景,点染精当,让人难忘。
对于秋天,宋词的色调往往比较冷,多表现心中那黯然、凄凉的心境。如:
《蘇幕遮》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空间的诗化:宋词的空间受中国画的影响,也受屈原风格和庄子思想的影响,人与空间熔成一片;既有婉柔的内部心理,又有超旷空灵的外部世界;既有登高怀远的广阔视野,也有深闺画堂的幽微伤感;蒙太奇艺术(不同时空的特写镜头的组合)和意识流应用特别多,意象异采纷呈,表现出幽深而高雅的意境。宋代许多杰出词人挥洒其传神妙笔,成功地渲染出浩渺无际、绵邈不尽的景象和情意,展现清逸神妙的境界,激发出读者丰富的联想、杳渺的遐思。下举二例: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摘红英》赵汝茪
东风冽。红梅拆。画帘几片飞来雪。银屏悄。罗裙小。一点相思,满塘春草。空愁切。何年彻?不归也合分明说。长安道。箫声闹。去时骢马,谁家系了?
物象诗化美;
物象的诗化,也即物象的移情,即“物中有情,情中有物,寄情于物”。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又以艳丽为本色,以阴柔之美(婉约)为主导。宋词中常见的物象有:小庭、深院、闺房、绣阁、彩袖、罗衣、曲径、雕栏、香炉、 红烛、画屏、疏帘、花前、月下、凉蝉、新雁 、落花、飞絮、芳草、柳丝、轻风、碧流、江帆、烟光、梅信、淡云、微雨、轻寒、暮霭、飞雪、旧欢、惨绿、愁红等,无不体现词所特有的优美意韵 。有人用电脑精确统计,二万多首唐宋词中,物象使用次数较多的,依次排列是:风:12,867 (次,最多),花:11,432 (次),云: 7,590 (次), 水:5,156 (次), 雨:4,998 (次), 江:4,263(次)。
对于物象,又可分成几种类型:
艳丽型,描写华贵的氛围,花气倩影,美仑美奂,如:
《酒泉子》韦莊
月落星沉,樓上美人春睡。綠雲傾,金枕腻,屏深。子規嘀破相思夢,曙色東方才動。柳輕,花露重,思難任。
清淡型,感情色彩往往不强热,多写秋士之概,有超然的意境,如: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雄浑型,景象壮观,激情充沛,如: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阴冷型,多描写闲愁,如: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在宋词中,描写“酒文化”的场面(宴席、不真醉的“朦胧醉”、秀靥、心理、思绪、寄托)和描写梦的浪漫、忧愁、痛苦,意境都很深远,很感人。宋词描写“茶文化”、“花文化”、“月文化”、“柳文化”、“水文化”、“雁文化”(思远牵情)、“眉文化”、“镜文化”、“撵文化”、“元宵文化”等的意境也都很柔美。
宋词又常用“移色修辞”来表达场景和心情,如颜色词的“碧”字,当用在“碧空”、“碧海”中,实际上已是代表兰色的了,当用在“碧血”中,又代表红色了。又如“青”字,用在“青丝”中,却是代表黑色。经过这样“移色”,物象就显得更逼真、更清丽、更雅、更有诗意。
宋词还很讲究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的巧用(远比诗专深),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如:描写风,用“微、轻、清、软、和、柔、细、斜、”等形容词,细腻而高雅;又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肥”、“瘦”也用得很恰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中的“横”、“狂”也用得很形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的副词“才”、“却”字也用得很有特色;“杨柳堆烟”,“花影压重门”中的动词“堆”、“压”字也用得极妙。这些关键词把宋词的意象激活,组成美妙清空的意境。
此外,宋词的末一二句,往往幽默有趣,语尽而意不尽,给人留下美好的悬念和想象空间,空灵而幽雅,余味无穷,如“人不见,林外数声钟”,“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我感到,词的末句“合”的程度没像诗那样刻板,比诗更活泼,更自由,想象空间更大,意境往往也更雅。
婉美的宋词,无论是含蓄的美、婉约的美、纤柔的美、多情的美,还是热烈的美、豪放的美、悲壮的美——在这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天籁声中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共鸣。它的艺术魅力就像淡雅的兰花气息,渗入人的梦魂深处。它是一个真情与自然交织的世界,一个时空和心灵翻飞的舞台。
宋词创造的意境美,足以使中国人感到自豪。
词与当代人的生活
深深庭院鼓瑶琴,飞絮炉香梦里寻。 清词和萧来古调,银屏士女唱仙音。
宋词——美丽的古唱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虽历经千年风雨仍传承下来,影响后人。当代人的生活,仍经常可见宋词的语码和风韵,常见的有:传统戏剧的唱词,现代戏剧影视的某些台词唱词,现代歌曲的美词,自由诗,文学作品中思恋怀远、心情郁抑的描写或豪迈的抒情,广告,新村名,新屋(楼)名,文学作品名,商品名,商店名,花名,网语等等,灿若群星。宋词所营造起来的美妙诗情,似乎对现代中国人倒起着某种返朴归真的奇妙作用,现举几个例子:
1.今人填词,取自宋词的意境及化用其句子或词语的很多,如夏承焘先生(1900—1986)的《清平乐》:“风妍烟丽,乍是晴天气。欲揽春江借一醉,不信融融是水。江湖天远扁舟,梦中灯火高楼。只有一枝红杏,教人难问春愁。”词中第三句,化用柳永词《清平乐》第六句“也拟疏狂图一醉”的意境,很美。
据香港城市大学的一位教授分析,鲁迅和他的兄弟为了避开写诗词的难处,写了许多类似打油诗的新诗。这些新诗就包含了宋词的元素,如:鲁迅的自由诗《桃花》:“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就明显化用秦观的《行香子》:“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2.唐宋曲谱虽然大多失传,但仍有一些流传下来,成了“活文物”,如《霓裳曲》、《阳关曲》、《瑞龙吟》等。今人用琵琶、洞箫演奏,佳人和唱,古韵悠长,令人神往。许多直接配用宋词谱写的新曲子,也很流行, 经久不衰,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很多歌星录制了唱片。台湾歌星邓丽君就有专门唱唐宋词的专集,非常优美,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常见的爱情歌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非常优美。
3.很多地方戏演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钗头凤》,都以其中的两首同名词为主调,而这两首词的凄美、悲凉,十分动人,使剧情的感染力大大增强。词中几组单字“错,错,错”、“莫,莫,莫”、“难,难,难”、“瞒,瞒,瞒”真是揪人肝肠。 又如电影《李清照》,描写李清照从少女到老年的生活,也是用了她的多首词,其时代背景更真实了,作品的意境也美多了;如抽掉她的词,由编者另写,作品的艺术水平都将大打折扣。
4. 文学作品名;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的许多书名就是出自唐宋词: 《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鹊踏枝》) 《一帘幽梦》——“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烟锁重楼》——“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匆匆,太匆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 《彩云飞》——“只知长作碧窗期,谁知东风吹散彩云飞”(冯延巳《虞美人》) 《水云间》——“笙箫吹断水云间” ( 李煜《玉楼春》) 《寒烟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心有千千结》——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5.店名; 现代城镇许多店,为了吸引顾客,往往用高雅的宋词语汇,如: 美容院:千娇面、风剪云、点绛唇、玉簪螺髻、小唇秀靥。 音乐茶座:风入松、风箫吟、献仙音、弦解语、月下笛。 鲜花店:蝶恋花、沁园春、木兰花、一丛花、满庭芳、留春住。
听说苏州有一个美甲店,起个名字叫“红酥手”,这个名字起得很有特色,它套用陆游写的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么美的名字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
6.时下一些年轻人写自由诗甚至发短信表达感情,也喜欢从宋词中(很少从唐诗里)找名句,比如“天涯何处无芳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也是“诗直词婉,诗庄词媚”,诗适合言志,词适合表情的缘故。顺便提一下,现代人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情侣天天时时可通话、通信息,甚至通视像,无论其文学水平多么高,无论如何造作,也写不 出宋词那种婉柔的相思之苦的意境。
7.当代不少流行歌曲,也有浓厚的宋词韵味,如《暗香》(词:陈涛 曲:三宝):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 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 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 难忘缠绵细语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 让心在灿烂中死去 ,让爱在灰烬里重生。 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 当花瓣离开花朵 ,暗香残留。 这首歌的歌名、情感、意境和创作灵感明显来自于南宋大词人姜夔的名篇《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此外,现在民间流行的快板书、群口相声(如“三句半”)等戏曲小节目,一些特殊对联(律联除外)等也可感受到宋词的风味。
2007年9月27、28日,深圳演出了二场由社科院的学者编写的音乐朗诵会《宋人弦歌》,其中精选了49首宋词,节目包括序、闹灯、问春、记梦、叹花、邀月、悲秋、相思、醉酒、咏史、抒怀和尾声。这场为宋词谱曲,集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舞蹈、表演于一体的新型音乐朗诵会,充满着“词”美、“曲”美、“文”美、“情”美、“景”美,使观众赏心悦耳,感受到宋词无比甜美的声韵和优雅的境界。剧中选的词章有的落寞含蓄,有的凄婉哀伤,有的坚定孤高,首首经典,句句优美。配乐选用了古典优美大气的音乐,请名作曲家为各篇词度身作曲,运用了古筝和箫,并借用古曲、昆曲之风,满场深沉婉美,使现场的音乐与词作起到了相互烘托的作用,尽入佳境。场上解说词文采飞扬,让人顿觉天地宽阔而人生美好,背景又分别有巨幅的《清明上河图》,《潇湘奇观图》、《四梅图》、《赤壁图》等古代名画和书法长卷,舞台的文化气息尽显。另外,演员们的服饰也非常别致,采用改良后的宋朝服饰,长袍长袖飘逸厚重的古风迎面而来,加上名演员逼真的表演,使人进入宋词优美的境界。有的老人抱着小孩来观赏,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有的恋人携手聆听,还有人带着宋词书在现场对照欣赏。“听歌听声又听情”,这场音乐会把观众带进了七百年前宋代的卞京御街、秦淮河、郁孤台……。
当代人真是幸福,生活安定,交通信息发达,物质文化丰富,花一定的钱,就可营造出宋代士大夫那样清幽舒适的环境。过去能住上小楼的是极少数,现在则是大众化了。人们对女子又以小姐相称,似乎恢复了“佳人”身份。现代发达地区住宅的居室也远比宋代的西厢“兰闺”、南楼“绣阁”高级,很多人家还请了“卷帘人”,要吃山珍海味也很容易,如喜欢艺术,花点钱参加培训班,就能学到唱歌、舞蹈、古笙等器乐演奏、刺绣、画画等“女红”,然而,她(他)们是否有宋人真挚的情感,能否进入宋词的意境,与宋词产生自然的共鸣?
宋朝的士人,背着科举考试的沉重的十字架,多数人生活窘迫,寒酸潦倒,但在他们的词里,表达了委婉悱恻的情感,描绘着深微细腻的心境,仍把清妙的审美情趣发挥到了极致,这也可看出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心理修养。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宋词是唯美文学的唯一代表,它的文字、意境和音乐性的美,没有一个文学体裁比得上。我们不要嘲笑古人多愁善感、枉自多情,倒不妨扪心自问,在匆匆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的心灵与大自然之间,还能否有如此清逸、纯洁、亲切的感应?现代的人际之间,还能否有如此纯真的情感默契?”
千百年来,古老的宋词仍然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发出柔和深邃的光辉。
后 记 今年年初以来,笔者忙于负责一项工业自动控制软件的升级改造,无暇写诗文,后期出于参加全港词赛的兴致,利用几个星期天看完几本词评书及一些网文,也翻查全宋词、全唐诗光盘,结合平常的观察和多年的心得情感,写成此文。由于笔者未经中国文学的科班训练,基础较差,又“以工程逻辑思维论词”,写错的在所不少,恳请各位校友指正。
2008年8月17日 香港 怡心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