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咏叹调----------------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07-31 【字体:
大 中 小】
汉字咏叹调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汉字,多么亲切的意象符号!多么美妙的信息载体!汉字,你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美丽的诗篇!多少深邃的哲理!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宁夏中卫市的岩壁上刻下2000多个图画文字,揭开了人类文字史的第一页。几千年来,中华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涌起无数的文明浪花,蕴涵着无数的文化艺术瑰宝。我们热爱祖国,也热爱中国文化,热爱汉字,但愿中华文化千秋万代保存下去,也愿汉字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进步。
传说汉字是远古仓颉发明的,已无史实可考,但有一点可推测,在原始社会末期,发明汉字的不止一个人,如果真有仓颉其人,那也可能是一个部分发明及改良推广汉字的人。这个问题倒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汉字的固有特点和使用前途。
汉字是组义语言,是形声、象形、会意语言,因此,单个汉字都可承载大量的信息,通过汉字的组合,可轻易地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只要有大约4000个单字,就可以组合成表达各种事物,各种思想所需要的十几万个词语。而英语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约100万个单字及词语。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印刷术,特别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汉字的使用效率和生命力都大为增强,从而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电脑时代,不少人发明了汉字处理方法,特别是被誉为现代毕升的北大教授王选,发明了汉字无失真压缩、储存,还原及激光照排技术,又使汉字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生命力更趋旺盛。由于汉字又是单音节字,发音容易,“望字生义”也容易。汉语的语法又简单,不需要记忆大量语法格式就可看懂文章。此外,汉字的书法艺术,配画艺术也很美,很有魅力。正因为汉字有着这许多优点,它才成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甚至形成所谓“中华文明复盖区”(包括中国内地,港澳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一千多年前,就有日本、朝鲜等地的留学生和智慧僧来华学汉语,溶入本国语文。至今这些邻国还有出版汉诗,也是“雅事”。
现在,汉语已是联合国的法定语言之一。九十年代初,中国的电脑汉字输入高手曾在联合国表演,从任选的文件输入电脑,结果,汉字的输入速度首超英文,为汉语挣了气,也压了一下“红毛”文的气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市场的扩大,外出旅游的增多,洋人学中文也多起来。一些国家如尼泊尔、坦桑尼亚的公民,甚至用普通话称中国游客为同志。大部分洋药乃至各种商品都写上中文说明,以利推销。一些国家还大力创办孔子学院。日本的公路路标文字不用日文,也不用英文,偏要用中文,充分发挥汉字的象形会意功能。连穷凶极恶的印尼军阀当局也开放华人办华校。汉字不但在中华大地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也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展现了无穷的魅力。
然而,汉字是否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呢?也不是。汉字虽有上述优点,但也有几个明显的缺点:
首先,汉字是象形文字,要掌握几千个形状不同的文字(当然有部首偏旁相同的),其难度远大于掌握由二三十个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字。鲁迅先生曾指出:汉语要入门,没有三五年工夫是做不到的。而以英文为代表的拼音线形文字则不会这样难。
其次,汉字如采用现成的拉丁拼音,由于同音字太多,难以识别,如要从上下文来识别,其难度又比英语大多了。
此外,对于不少人来说,汉字快速输入电脑仍有一定的困难(包括一些大学教授)。
人类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经历了几十万年。从有文字到第一部电脑的出现,才经过几千年。从第一部电脑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只经过几十年。在当今电脑及网洛普遍应用的时代,中文的应用效率和英文的应用效率大不相同。由于英文只有26个字母,加上一些常用数学符号及标点符号,常用的符号编码幷不多,电脑程序运行时,可重复“拿取”这些编码,它所需要的记忆体比起中文程序少得多,运算及传送速度又快得多。也即同样一句话,用中文平台工作要比用英文平台慢得多(虽然同样一篇文章,中文的字数比英文少)。这是最令人遗憾的,因为它相对地削弱了中文的“商业优势”。现代的市场竞争中,如登记专利,慢一秒钟都不行。这个弱点甚至影响到国防安全,因为现代战争中,相差0.001秒就拦截不到飞弹。我搞了十几年的工业程控软件及网络,很清楚机器的运作语言(类似汇编语言)的工作效率,英文的快很多。中文的这个弱点,只有靠聪明的中国软件工程师去设法弥补,或者从软件本身挖效率,或者从中文可高度“浓缩”去节省一点时间。
有趣的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几个大文豪都“反对”汉字的存在。鲁迅先生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胡适、陈独秀指出:先废汉字,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瞿秋白则提出“汉字落后论”。令人吃惊的是郭沫若、蔡元培、吴玉章、林伯渠等六百多位学者还共同签署宣言消灭汉字。他们在宣言中写道:“汉字如独轮车,罗马字母如汽车,新文字如飞机”。郭沫若在一首诗中还描述了“黑压压的文字窟”场面。鉴于几千年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束缚中国人的思想,阻碍社会发展,这些大文豪想革新,变革社会,其思想和主张是可理解的。
那么,汉字应如何保存,如何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
一.国家应投入资源,组织一大批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用新的汉语拼音取代方块字的途径。过去虽然行不通,但现在条件不同了,教育水平比起上个世纪初乃至五十年代高多了,各种信息资源极多,可从学生时代培养起,方法上可在同音字上加上易识别的数字符号,又可研究充分应用电脑软件的词组和语句的识别功能,减少人们的使用难度。记得我的小儿子八十年在内地入读“马新兰”语文实验班,小学一年级不教汉字,只教汉语拼音,结果,他能把整篇拼音课文很快读下来,象读英文一样,又知道文中意思,但由于各种原因,此法没有在全国推广。
二.做为过渡,可考虑用拼音和汉字夹杂使用,先发挥部分汉语拼音的“代英文”优势。
三.汉语仍旧长期(百年以上)不变,让不懂或少懂英文的人使用,英文水平高的尽量用英文,让英文逐步代替中文,这也是中国人的无奈的选择。
四.等待全球重新改良出统一的“世界语”,再来快速代替中文。但由于全世界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差异太大,民族风情各不相同,估计难以落实。
五.用中文做为“世界语”,推向世界,目前还看不到可行性。
我个人主张,应该从上述第一点去努力,不要半途而废。下面,我谈谈电脑中文输入法问题。
当今社会,电脑及网络的应用是不可缺的,而汉字键盘输入仍是中国人用电脑最有效的手段,语音输入则“差错率”高,手写输入也有这个问题,且辛苦。从八十年代至今,已有许许多多的人发明汉字输入法,这是非常可喜的。1984年,最早发明汉字输入法(五笔形)的是河南的王永文研究小组。这个输入法很快投入联想电脑的DOS应用系统,幷且很快在全国普及。他极度兴奋,在说明书中言辞怪异,几近失态。在互联网兴起的初期,英文几乎独霸世界,不少境外华人担心中文被边缘化,理由是中文输入太难,很需要一种输入法来和英文相“匹敌”。本来,王永文的五笔输入法(简称王码)可以但当这个角色,然而,海外华人等了多年,王码仍不见在海外推出。据了解,王永文的“要价”太高,让海外公司望而却步,令人遗憾。据王本人在文章中说,1983年,河南省科委大力支持,给了他这个研究小组10万元。但王永文口口声声说是他发明的,“有专利”,“要大钱”,完全排除“职业发明”(公职人员的发明)因素,更不必说为社会为民族作贡献了。现在,境外华人只好从网上下载美国微软公司提供的免费的简体“拼音输入法”,输入效率低,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繁体中文在港澳台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要部分归功于台湾朱邦复发明的繁体仓颉输入法,此法也很好用,但朱邦复先生不要专利,不要钱,让全世界自由采用,使得在港澳台乃至海外,中文繁体在电脑上的应用大为方便,大为普及。朱邦复对华人的贡献,让人赞叹,不禁使人想起鲁迅先生在他写的一本书中声明:“有人翻印,功德无量”,王永文和朱邦复相比,其思想境界真有天壤之别啊!而王永文又是用“公有制”思想教育出来的啊!
汉字,我亲爱的“母亲”,但愿你充分发挥活力,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中华文化永葆青春!
2008年6月28日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