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8年校友文萃 >

细水长流的香港友情 刻骨铭心的北国之思---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06-25  【字体:

香港书法北京摄影

细水长流的香港友情
刻骨铭心的北国之思
——唐至量的书法、戴慧文的摄影
郑波光 (厦门) 初20组 高五组


李远荣伉俪与作者伉俪2004年合影于厦门作者家中

    每当想起香港,内心不由就产生暖意。我与香港友人的交情,始于2001年夏,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编辑大型回忆录《思源》,方航仙、李远荣、张高贤等校友,热情真诚,伸出同学校友友谊之手,向我约稿,我写出《梦回芙蓉,难忘国光》第一篇文章,荣幸收入《思源》第一部国光校友回忆录。2002年我到高贤的厦门友人处取《思源》新书时,同时收到高贤兄约我写《思源》书评的信,这就有了我收入香港国光中学第二部更为大型的校友回忆集《涌泉——忆母校国光中学》的第二篇文章——《跨越时空的永恒聚会——敬评<思源——忆母校国光中学>》。这相连的两篇文章就是我与香港国光校友会缘分的由来。此后,承蒙李远荣同窗推荐,我为张高贤校友传记文学名著《一代人》写一篇长篇评论,得到校友和朋友的好评。借助2004广州国际儒商十年庆典,高贤兄之诚邀,我有了2004广州深圳行,会上认识林智育、刘英烈、陈创买等众多的校友、众多的学长及海内外友人,特别是唐至量等不少香港友人。2007年8月香港国光校友换届会,又蒙高贤兄诚邀,香港深圳行,相会的国光校友,香港友人,就更多了。古人庄子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的友情,清淡隽永,有如长流细水。我与国光校友、香港友人的友情,就是这样细水长流的友情。

    与港人朋友交往特别轻松,特别愉快,包括国光校友,香港友人。香港是百年的世界大都会,这种文化史,使文化层次较高的港人,具有比较开放的世界心态,自由心态。回归十年后,心态又平和了许多。上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名记者、名作家萧乾给《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写的序言《珍贵的,也是希见的》,文中赞扬新加坡著名儒商周颖南对叶圣陶的友谊说:“这是不在政治和名分上掂斤拨两、不带任何功利主义的友谊,也是一份今日不多见的友谊。”(《南国萍踪》137页)我与港人朋友的友谊,也可作如是观。

唐至量2008书法杰作“精气神”


2008年春,唐至量赠予作者书法大作——
“精气神”

    我与香港著名书法家唐至量先生是2004年在广州认识的。我们的友谊就从那年开始。一天,唐先生带照相机到我和李远荣兄合住的房间,请李给我们两人合影,然后他又给我和远荣兄两人合影。当时他还惠赠他的大著《长空寄意》(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00年4月出版)。我们就这样认识了。从一开始,他就给我留下待人朴实真挚的深刻印象。

    《长空寄意》是他送我的第一本书,后来,又陆续送我的,是前此出版的《都市风景》(散文系列)(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5月出版)、《那一方水土》(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出版),共三本书。

    唐至量的散文,古文功底极好。简洁典雅,清晰明快,含义蕴籍,颇值玩味,令人刮目相看。他的文章大多千字文。他的散文集子,文中配有许多照片和书法作品,相当耐看。

    在我所看到的他的第一本《长空寄意》中,我就注意到至量兄是人世间少有的有心人。第127页,有一幅《世纪之交的最后一轮落日(1999•12•31)》;第163页,有两幅,《千禧年的第一道日出(2000•1•1摄于蒲苔岛),《只手托起一轮朝阳(2000•1•1摄于蒲苔岛)》。1999年12月31日,是上一个千年的最后一天,至量兄用他的摄影机,留下上一个千年最后一次落日的照片;2000年1月1日清晨,他又为我们留下两张新千年第一天清晨的日出照片。有趣的是其中一张,在晨光熹微中,作者用自己的身影,手托新千年的第一轮红日。作者是芸芸众生中难得的有心人,也是极有情趣的人。该书33页,还有一帧彩照《千禧年的第一天乘街渡由蒲苔岛返赤柱》,全身披着新世纪、新千年第一天清晨,旭日普照的阳光,满脸笑容。这一切是多么值得纪念的时刻,作者让这一刻永恒了。

    至量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这从标题的命题,以管窥豹,就可看出。《长空寄意》有两个标题就令人刮目相看:《触摸“日不落”帝国神话的余脉——伦敦印象》;《梵蒂冈前:冀与上帝对话》。一看标题便可感受其文化深意之所在。他的大著,美不胜收。这里我先不评他三本大著的美点。但我非常认同东瑞先生评至量兄作品的一句话说:(唐至量散文)“没有急就章。一旦下笔就用心良苦,用力很深。”(《都市风景》第15页)不错,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写得很郑重。我想,文如其人,他为文的郑重,和他为人的真挚、诚恳,是完全一致的。

    唐至量是书法家。中国书法有很深的学问,慧文兄《书画审美基础》大著有一章,《铁钩银画,百态千姿——略谈书法艺术》,有全面而深入浅出的阐述。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体。至量兄几乎均涉及。文有“文无定法”之说,从至量书法,亦可让人得到“字”也“无定法”的启迪。

    我看至量书法,遒劲有力,丰富多变,潇洒自如。2005年初,他曾给我寄来菲律宾《世界日报》为他出的书法专版,这是菲律宾华人诗人云鹤的支持和帮忙。《都市风景》最后一辑为“点线律动”,选了不少他自己的书法精品。


2007年春,唐至量赠送作者书法大作——
“波光云水共徘徊”

    2006年底2007年初,至量兄送我一幅书法大作:“波光云水共徘徊”。2007年8月,我借着赴香港之便,回赠他一幅小字:“秦汉文采唐至亮”。并以之为题,写一篇芙蓉散文,付上多幅送香港友人作为“秀才人情”的小字。

    2008年3月,至量兄通过电邮,给我传来他赠我欣赏的一幅书法新作“精气神”三字,字字劲挺有力,潇洒贲张。左侧有一行小字:“二OO八新的期待”。这似乎是祝愿中国国民2008年需要具备超乎寻常的“精气神”。

    唐至量“精气神”三字,真是字字遒劲饱满,富有张力,一看就给人提气,提劲,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我想,他写这幅字,是要给2008北京奥运以激励、以祝福。作为书法家的唐至量先生,似乎有某种预感,后来又惊人地得到印证——2008年的中国,要经受多种重大考验:南国雪灾、西藏动乱、火车相撞,还有“5•12”四川汶县7•8级(现已校正为“8”级)超级大地震。

    特别是“5•12”以来至当前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斗争中,中国国家和政府,中国人民,从中央到地方,方方面面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信念、毅力和伟大气魄,是超乎寻常的:多少无私大爱!多少生命奇迹!已经赢得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崇敬。精神、气概、神采!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中国人的伟大精气神

    我以为,这是2008年唐至量先生一幅相当出色的书法杰作。


2004年,唐至量与作者合影于广州儒商十年会上。


2007年8月,李远荣、唐至量与作者合影于香港国光中学校友会换届会上。

戴慧文的摄影佳作《春光明媚》

    2008年4月22日,芙蓉网登出慧文同学一组北京春天的风光照片,此前他已先电邮赠我先睹为快了。我当天就给他回了电子邮件:

    “北京春天照很好,唤起我很亲切的感觉:老柏红墙,小亭迎春,是北京,又是北国,很亲切。这是我的北国之思。谢谢!  波光2008•3•26 ”

    《春光明媚》一组六张照片(请看芙蓉网戴慧文《春光明媚》一组摄影http://www.fu-rong.cn/shtml/105/200804223698.shtml)。我想,只有常住北京的、北方的、有文化、有艺术修养的、原来是地处东南的福建人,才能照出这样地道、这样有特殊感觉的北京春天的照片来。这样说,似乎有点拗口,有点咬文嚼字。但是,我是在北方山西生活工作近30年、多次到过北京的、跟慧文一样的花甲之人。因此,我对这些照片,特别有感觉。既亲切,又神往。

    基于地缘南北风物巨大反差,由此产生的景物特征的特异敏感,景物角度选择、色彩、光线、明暗、瞬间把握与捕捉,这一切,六张照片,可以说,都做到恰到好处。

    六张照片中,我重点要讲两张照片,这就是小亭迎春,和古柏红墙。

    小亭迎春。小亭旁,一枝黄花。只有在北方生活过的人,亲身经历漫长的冰雪覆盖、满目萧索的冬季,才能对春天第一枝黄花如此惊叹,对黄色报春花的亮丽,如此赞美欣赏。长期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南方人,不可能有这种感觉。

    六张中第一张牵动我的北国之思的照片,就是这张北京的迎春花照片。它让我一下就想起太原的迎春花

    我在太原16年。1976-1985前九年住在老军营的太原师范宿舍,地处汾河边,可能远离市中心的缘故,当时周围有许多农田,冬天更冷,春天来得更晚。我对汾河边的春花印象不深。倒是对春天汾河开冻、河床冰化雪开,印象很深,因为每到河冰化开的时候,我总要带小儿子到汾河边,儿子小时最喜欢检小瓦片往汾河里打水漂,检土块打水中泡沫玩。


1990年冬,太原大雪,
作者伉俪在太原五一广场街心公园留影

    我对太原春花印象最深的是,1985-1992后七年,住在市中心侯家巷太原师专宿舍的时候。这里离五一大楼百货商店,离太原最大的五一广场最近。侯家巷和五一广场之间,有一个街心公园。冬天万木萧疏,傲雪挺立的唯有柏树。有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一天清晨,我和夫人到街心公园散步,见有职业摄影师招揽生意,我们就以街心公园雪景为背景合影,永远留下太原大雪的珍贵记忆。雪下得很厚,我们的鞋都陷进雪里了。身后的小柏树挂满一团团的雪。太原是11月初开始供暖气的,有时10月底就供暖气。一供暖气,冬天就算开始。每年4月1号停暖气,春天就算来了。清明以后,一个冬天的各种枯树慢慢发芽。也许市中心比郊区气温要高一些。街心公园春天最令人瞩目的,就数迎春花的率先开放。太原街心公园的迎春花,当时没有慧文照片小亭旁这枝迎春花这么长,花这么多,花树都小,花也少,但是绝对亮丽、乍眼!给人强烈的“春来了”的感觉。可惜当时我没有照相机,照下没有一点绿芽,唯独只有三朵、五朵突兀地在枯枝上绽放的生机勃勃的鲜艳黄花!这是奏响太原春天圆舞曲的第一支旋律!

    在太原,来往最多的厦大同窗好友是时任山西侨办主任林卫国,他又是我的永春同乡。他的夫人孩子在运城,不肯来太原。他有照相机,曾给我们留下许多太原照片,我们很感激他。这里选一张在太原五一广场我和夫人的合影就是卫国兄照的。照片下半部是五一广场上密密摆放的小盆花。上半部远处背景中的大楼建筑,就是太原著名的并州饭店。1981年10月10日,我在并州饭店第一次参加文艺会议,正式进入山西文艺界。


1987年作者夫人和孩子摄于太原市侯家巷太原师专宿舍家中

    这就是慧文兄小亭迎春照片引发我的刻骨铭心太原回忆的北国之思。

    古柏红墙,我以为是一组六张中,最成功的一幅摄影杰作。上世纪1967年文革中,我在北京呆了半年。我的印象,以天安门城楼朝向为轴心,右边是中山公园,左边是工人文化宫。我记得,工人文化宫非常大的院内,古色古香,有很多巨大的古柏,里边就是红墙拱门。慧文照的,就是工人文化宫里的古柏红墙。应该没错。

    阳光下的红墙金瓦,更加突出了前后两棵巨大古柏树干的庄严肃穆,一种凝重古朴的美。尤其是镜头前的这一棵,老柏不显其老,古柏不显其古,巨大的树干结实饱满,还显出难得一见的光泽,紫、褐、红、黄,多种颜色的纹理,清晰而美观。

    这幅摄影,让我回忆起上世纪文革时代我在北京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到北京工人文化宫,里边一个露天剧场,看革命文艺演出。记得那次有胡松华的独唱,当时他颇有革命气概。印象最深的是花腔女高音,我好像是第一次听的花腔女高音,在高音区跳跃、婉转、悠扬,声音在高音区自如而舒展的滑动,简直奇妙。当然,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但是,我对“花腔”的概念,确确实实是在那次欣赏中获得的。

    北京,既有古文化的氛围,又有大城市的气象。我非常喜欢北京。我保留了许多关于北京的美好记忆。也堪称刻骨铭心。这就是慧文摄影“古柏红墙”,不光古柏红墙,也包括小亭迎春,以及其他四幅摄影,引发我的刻骨铭心的北国之思。

    北京难忘,山西难忘,北国难忘

2008•5•28•写于榕树小区陋室


1987年,作者一家摄于五一广场街心公园中,背景是著名的太原五一百货商店(林卫国摄)


1987年作者伉俪摄于山西太原五一广场,背景就是著名的并州饭店(大学同窗林卫国摄)

特注:
    本文未发,2008年6月9日收到戴慧文同学惠寄赠我一本杂志——《艺术》2008年2期,此杂志系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主办,是一个档次颇高的刊物。印制精良,十分大气。该期刊登戴慧文《用镜头作画》一文,文中配置五幅在加拿大拍摄的风景照片,真像五幅油画作品:《温暖的秋日,金色的地毯,国会山下,晨曦,湖畔悄无声》。

    将摄影视为“用镜头作画”,这是艺术家的气魄,艺术家的追求。是摄影家的目标。值得提倡。《用镜头作画》,与其说是一篇关于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他写到摄影的过程,多么悠闲,多么令人神往。五幅摄影作品——和平、宁静、美好。同样令人神往。

2008•6•10补笔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