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永不凋谢的奇葩--------黄种生(福州)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03-05 【字体:
大 中 小】
一株永不凋谢的奇葩 黄种生 (福州) 高五组
日前,接到一年轻人发来短信,内称:上海自来水公司为扩大影响,出一上联求对: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上联难对之处,在于正念、倒念一字不差,因而征集下联十年未得。不久前,山东日照市老人旅游团访沪,一老者闻知此事,轻松对出下联:日照老年人年老照日。
这下联倒过来念也—字不差。这幅对联犹如“三星白兰地”对“五月黄梅天”一样,带有广告和逗趣的意味。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干,谓之“无情对”,而正念、倒念都一样,又称“回文对”,对仗工整,颇不容易。 对联,起于民间,兴于国君,而勃于文人。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在大门的左右悬挂书写 “神荼”、“郁垒”两位降鬼大神的名字,借以压邪。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贴春联。明、清两代,国君身体力行,从而使贴春联、作对子蔚然成风。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却喜作对联。定都金陵以后,即下令家家户户除夕之前都要张贴春联。一次,他微服巡行,挨门挨户观赏春联取乐。走到一家店铺前,店老板正为没人书写对联而着急。朱元璋问他干的什么行当?老板答称,祖祖辈辈家中男丁都是宰猪、阉猪的好手。朱元璋马上来了灵感,挥笔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刈断是非根。 这对子虽说俗了一点,但贴在宰猪、阉猪的铺子上,却十分贴切,且寓意颇深。 清初,乾隆皇帝也酷爱吟诗作对,甚至以对联取士。有一年,江西才子刘凤诰考取第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殿试时,乾隆见他是个独眼人,心中不悦,想考考再定,便出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毫不客气,应声对曰:半月依旧照乾坤。乾隆转憎为喜,又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顺口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乾隆龙颜大喜,心悦诚服,遂钦点他为探花。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人们更是各展其才,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乐事。不仅有作对子得名、得官的美谈,还有妙对得妻的佳话。 文人介入,代代相传成习,使春联、对子犹如盛唐的律诗日益兴盛,从内容、形式到应用范围,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婚丧喜庆、官场应酬、文人唱和、怡情悦性、娱乐逗趣,歌颂、庆贺、悼念、揭露、鞭挞、讽刺,乃至充当广告招徕生意。其应用范围之广,功用之大,用字之巧,修词方式之妙,绝联妙对之多,不胜枚举。其影响直至周边国家和海外华人世界。
可惜的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联的创作、研究中断了,常常见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甚至有的文化单位出现了上、下联倒贴的现象,令人啼笑皆非,痛心疾首。 当然,对联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深叶茂。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对联定无湮没之理。上述短信,至少透露两点信息:一是老年人中隐藏着许多撰写对联的高手:二是年轻人中隐藏着酷爱对联的热情。二者对接,对联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必将长盛不衰,后继有人。在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对联必将成为一株永不凋谢的奇葩!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