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先生的为人处事 作者潘受先生 光前先生非常检朴,他的生活很节俭,从不随便花钱。从他的外表,没有能看出他是一个事业上有这么大成就的人。如,他手上带的手表,一直都是只很老的表,到了晚年才换上一只新表。这只表在国外是很多人都可以有的。 光前先生对教育最重视。当然,他所做的以华人教育最多。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这些地方的华人教育,与光前先生都是有关系的,不是他出过钱,就是他创办的。不仅如此,新加坡第一所印度中学的校舍,也是光前先生捐建的;马来西亚第一所回教学院在创办时,也是光前先生慷慨解囊的。可见,他这个人是一视同仁的。五十年代,新加坡华校学潮汹涌,一些学生为争取独立,反对殖民地政府强迫服兵役,闹得很历害。记得有一回,新加坡总督与当时的首席部长,在总督召集华校董事开会,光前先生和我都去了。当时,闹学潮的学生正集中在中正中学,外头传说要用自来水冲进去,暴力镇压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弄得很严重。突然,总督宣布要封闭中正中学。光前先生一听就站起来,他说了很多过去华校对当地贡献的事,以及华校是怎样办起来的种种情况。他说,假如政府一定要关闭中正中学,那么我所主持的华侨中学也同时都要关掉。他讲的声泪俱下!那时,我们要出来了。突然总督在部长耳边说几句话,部长就告诉大家暂时休息十分钟,等下再谈。他跟总督就进去了,一下子又出来,说刚才说要封闭中正中学的事,现在取消,会才又开下去。这件事,可以看出光前先生关心华校,关心学生到了何种程度! 他对社会,对国家出了什么事情,常常感到这与自己是休戚相关的,应该存亡与共,所以才表现得那么愤慨。那时,我写了一首小诗,叫《芭蕉》,收入一九七零年我的集子里,从来没告诉人家我那《芭蕉》是讲什么事情,也没有告诉李光前先生。我今天写了,顺便拿给大家看看。诗如下:「如火骄阳每苦侵,锁香庭院书沉沉,芭蕉攘臂无人见,暗替千花展绿荫。」诗的第一句「如火骄阳」是影射当时的殖民政府;第二句「锁香庭院」,是讲这些学生集中在华中,中正这两所中学里,「香」代表华文教育,因学生与外头隔绝了,所以叫「锁」。「芭蕉」寓指光前先生,「千花」指学生,他们都在光前先生的爱抚和保护之下。 五十年代初期,福建会馆办一所「光华学校」它本称「光前学校」,是福建会馆为了表彰光前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曾与光前先生讲过。光前说,这事切切不可,他办教育没有这个意思,该做的事做了就好,不应该这样客气。大家当时并不把它当真,还是把学校命名为「光前学校」,叫我写牌子不久就挂起来了。有一天,南益公司一职员路过看见,回去谈起被光前先生听到。光前叫人去看,果然如此,便特地叫人把「前」字拿下。这时大家才知道,光前先生以前讲的不是客气话,他做人确实是这样的,他从不为名,而是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应该做,做得到,他没有不做的。所以,福建会馆商量之后,改为光华学校,又让我写。 六十年代中期,有个礼拜天,我到怡和轩吃中午饭。那时,怡和轩向来中午吃地瓜稀饭,好几个朋友都在,光前先生来了,也和大家一块吃,吃完后再邀我到房间里聊天。那天,我只晓得他到中央医院去捐血,回来在怡和轩稍作休息,所以和大家一道吃饭。后来我才晓得,那天还是他七十岁的生日,家里有些亲戚还要应酬,他说何必来这些俗礼,所以跑出来,而且是去捐血。你看,光前先生做人就是这样子,他不愿意这种应酬,只做慈善的事,只做好事。 光前先生生病的时候,查出来是「营养不良」。像光前先生这样一个人,平时很少考虑到自己,也不抽烟,喝洒,生活非常简单,简单到营养不良,真是不可思义! 从一九三O年我与光前先生认识起,前后三十几年,我常常和他在一起,所以知道他平时一些生活细节。现在顺便谈出来让大家听听,好让大家知道他的为人。 选自2002年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编辑出版的【思源】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