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第一赋——《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王勃去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市),应邀参加洪州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而作的。作者年少,英气勃发,登高胜饯,感慨万千;虽有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怀才不遇的怨嗟,但更多的是他渴望扶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信念。 此文以散赋(赋体散文)的形式,开头描述当年南昌市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物掌故,接着描写滕王阁的辉煌壮观,登临远眺的风光意境。第三段描写滕王阁饮宴的复杂心情,既有说不尽的盛情美景,也有人事沧桑感怀、言志冥思,最后写他仕途不佳,报国无门,但少年意气犹在,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临别赠言,希望在座宾客踊跃献出诗文。通篇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王勃被称为神童,少年博学,文采惊人,十几岁就写出如此成熟、博古通今、气势如虹的妙文,让人感叹。 说他文奇,是因为文中洋溢着作者年少志高的气慨和博大精深的超人的文采。 特别让人赏心悦目的是整篇几乎都是警句,除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勃”“呜呼”“嗟乎”这十三个字属于过度性导语外,其它的全是警句。这在中国二千年的赋文史上是罕见的。其文句的格式及用词,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许多警句名句今人仍在使用(当然初唐或以前可能也有其它人用过),如: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紫电青霜”……“烟光凝而暮山紫”……“飞阁流丹”……“桂殿兰宫”……“青雀黄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歌唱晚”……“雁阵惊寒”……“天高地回”……“兴尽悲来”……“关山难越”……“命运多舛”……“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桑榆非晚”……“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有怀投笔”……“喜托龙门”……“临别赠言”…… 《滕王阁序》的结尾还有一首有名的古诗(七古,不是七律,唐诗的七律是在王勃去世多年才发展起来的) 。这首诗的文采意境都很美,很值得欣赏: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廉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文中用词浅白而意境深远,人情练达,气势雄浑,堪称华夏第一名赋。虽说唐赋被掩盖在唐诗的光辉之中,但历经千年,王勃这篇雄文的光芒和魅力仍不减,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我阅读的其它名赋,比较好的还有曹植的《洛神赋》,但这篇赋用的冷僻字较多,较晦涩,难记,因而难流传。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这些赋中“叙述性的导语”太多,警句占的比重不多(当然,思想意境有它的特色)。我曾想过,如果把中国名赋都拿来用电脑进行量化分析,包括:思想内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用典优劣,警句比重(套话废话多少),流传程度,写作环境,等等方面,我认为《滕王阁序》极可能排第一。 我很早就知道有《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八十年代好象翻了一下,但印象不深,最近我认真看了,才觉得是一篇千古妙文,真是相见恨晚;如果早年能列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一定背下来,这对我增加词汇量和培养诗文意境将大有帮助。中学的很多诗文至今我都能背,律诗自不必说,歌行体的如李白代表作《蜀道难》(文字较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文章至今我还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当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现在我也能全部背下来。那时的记忆力比较强,记得有一次星期六下午,我从国光回罗东老家,8公里路,我手上刚好上有一本《古代诗歌选》,于是我边走边背(当时公路窄,眼睛还要注意汽车和自行车),到家时,整本诗的三分之二我都背下来了,现在大部分还记得。连最枯燥乏味的园周率π=3.141592653……至今我还能准确地默写下小数点以下50个位数。现在记忆力则不好了,如现在来背《滕王阁序》,我想,过不了两天就忘光了,真是“老悔读书迟”。 赋体在中国古代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二千年来,科举考试考的“策论”(当时的“政治经济学”)大多用赋体(骈文)写的,有一定的风格;后来,到明清演变为八股文,束缚人的思想,被人们抛弃了。但之前一千多年大量赋体骈文仍不失其耀眼的思想艺术。 近年,我看了大学文科教材有关应用文的格式要求,仍可见现代公文还保留着一星半点中国“策论”骈文的基因。这说明社会管理文书和交际文稿仍有其特有的规律和表现形式,虽历经千年而不灭,此处不再赘述。 说来有趣,近来英文骈文在网上也流行开来,时下新闻人物翁帆女士(杨振宁新夫人)早几年也发表了一篇英文骈文,无题目,头句是:Cold here,icy cold there. You belong to neither, leaves have with ered,有热心的网友将它翻成中文:“ 此处寒兮,彼处亦寒。枯叶凋零兮,君当何人属欤”。文词婉约,情感细腻,有 《离骚》风韵,也有《滕王阁序》的潇洒飘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