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香港印象(第二节)--------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9-30  【字体:

香  港  印  象
郑波光(厦门)初20组 高五组
(第二节)

杜鹃在高楼中游弋
老鹰在山海间盘旋

    平时我有一项爱好,这就是欣赏自然美景和观鸟。我早就有一个感觉,我觉得人的感性记忆比理性记忆要长久和牢固得多。我这里先讲以前的事,再讲香港的事。

    1992年三月底四月初,我刚从北方太原调回南方集美,我住在集美师专三号楼俗名叫“三亩二”的地方,附近尽是农田,当时的公路就是土路。(现在,田园风光早已荡然无存,宽阔的马路和集美大学的校园取代了过去的一切)。公路边有菜园和水稻田。一天早上,我在很安静的土路公路边散步,这是春天,忽然闻到一股似乎很久以前很熟悉的花的清香,这股清香很象我几十年没有闻到的柚子的花香,一看路边,每隔3-5米间隔,种着一排两米来高不大的果树,深绿发暗的树叶,树上开着洁白色的花,很象柚子树。近三十年在山西的北国生活,刚回到故乡,一切自然的景象都是那麽的亲切,这股柚子花的清香味更让我兴奋不已。为了印证我柚子花的判断是否正确,我问正在紧挨公路边菜园地里干活,一位50来岁的当地农民:“请问,这是柚子花吗?”农民直起身来说:“是的,这是柚子花。”我谢了他,非常高兴,回家告诉夫人和孩子。在我老家永春县仙夹乡夹际村“抡元”门第(进士第四名)的下宝源祖屋门口,右手前边菜园的一角,有两株柚子树,每年春天开花,清香四溢,在我童年留下很深很美的嗅觉记忆。青年离家远行,几十年过去,老年归来,依然不忘。感性的记忆不是更为长久牢固吗?

    因为有这样的爱好,每到一座城市,我都很关注这个城市的树木、花卉、鸟类,2004年10月下旬,退休前的当年,我和姚楠教授到安徽芜湖开会,先到安徽省会合肥。

    合肥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主要是城市自然环境、自然生态保持得非常好。我们到博物馆,楼房建筑有与博物馆十分协调的旧,让我意外兴奋的是,我看到馆前广场一棵大树上,有两三只黑头蓝身的蓝喜鹊,飞起来尾巴张开成棱形的尖长,后来我们到公园,看到这种蓝喜鹊竟有几十只上百只,在大草坪上啄食高大柏树上掉下来的种子。这是深秋,公园种着许多似有上百年的、十来米高的老柏树,种子成熟裂开,撒了一地,这麽多的蓝喜鹊在树下草坪上啄食的景象,令人欣喜不已。让我更高兴的,是一年后2005年冬天,我居然在我家不远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后边东南角的大草坪树林中,相当意外地看到一群二三十只这种蓝喜鹊。我想,这大约是北方飞来的过路鸟。
2004年深秋那次,在安徽博物馆的后院枯黄的草坪上,我还惊喜地发现有两只戴胜鸟在觅食,看样子鸟并不怕人,可见当地人并不伤害它。奇怪我这个记性不好的人,当时居然能记起这种鸟的名称,此次我查《辞海》第1823页有“戴胜”词条,并有一戴胜鸟的画。写道:“俗称‘山和尚’,戴胜科。体长约30厘米,具棕栗色显著羽冠,颈和胸等与羽冠同色而较淡,下背和肩羽色黑褐而杂有棕、白色斑。尾羽黑色,中部亦具白斑。”介绍描绘真仔细,完全符合我当时亲眼所见,特别是它的棕栗色十分显著的羽冠,真是突出,实际上我就是从这羽冠认出它是戴胜鸟的。
合肥市至今仍有一圈护城河,有许多公园和大小湖泊、小山丘,很多树木和草坪,这就给鸟类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

    现代城市的建设,如何把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资源保护下来,利用好它,包阔河流、湖泊、植物、花卉、鸟类、动物,也包括当地原有的建筑风格,尽量让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风格。避免千篇一律,相互雷同。这是值得国家、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

    可以说,合肥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十分良好的生态城市。

    香港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座相当良好的、高度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在我看来,香港整体有三大特色:山地、海洋、绿色——浓荫密布的山地,湛蓝清澈的海洋,人文生态和谐的绿色。这就是香港给予我的初步的整体印象、整体概念。在这个大背景下,这里我要专门谈我这次亲眼所见——香港的鸟:普通城市难得一见的杜鹃和老鹰。

    记得福建著名散文家郭风,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篇散文中,就写道:“我好象很久没有看见天空中有老鹰在飞翔了!”他是感叹自然环境的变化。而20年以后的我,此次居然在香港这个高度发达的大都会,不但看到了老鹰,还看到了杜鹃。先说杜鹃。

    杜鹃,又叫布谷鸟,子规鸟。在中国古诗中,此鸟大多在深山。许多古诗中,“杜鹃啼血”往往写得伤感凄凉,但我发现有一首写得特别洒脱,这就是宋代朱熹写的七绝《崇寿客舍夜闻子规》:

    空山初夜子规鸣,静对琴书百虑清。
   
唤得形神两超越,不知底是断肠声。

    此诗真是“形神两超越”,今人每日为琐事烦心,有几人能达到八百多年前朱熹(1130-1200)这种精神境界?杜鹃多在深山,我这次可是在香港的闹市区看到杜鹃鸟在街道上、高楼间、从容不迫地飞翔,堪称奇观吧。

    2007年8月18日下午,我和夫人在下榻的香港岛北角外地校友集中住的春秧街丽东轩旅馆1301号房间,午休到下午五点,高贤兄来房间见我们,邀请我们在附近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受他邀请,一起去的,还有叶明才、巫廷光、大森隆幸,共六人。因为晚宴要在晚七点以后,他怕大家饿,先垫一垫。咖啡店在二楼上,面街是巨大的落地窗,一张长桌两边坐着我们六人,我和廷光兄是初次见面,认识后没有交谈。但吃起东西后他说了一句笑话,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颇有幽默感。六人中只有明才和廷光两兄吃蛋糕,其余四人不饿,只喝一杯咖啡。高贤兄请客买单,尽香港地主之谊。廷光兄风度与明才兄的文雅谦让绝然不同,明才兄吃前先向大家让一让再吃,因为我对他盘里的、几颗很小的小蓝梅(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这麽小的袖珍水果),感到新奇,他马上真挚热情、请我和夫人一人尝一颗袖珍蓝梅;廷光兄吃起来爽利,是端起来埋头便吃开去。就在此时,廷光兄说了一句让大家捧腹大笑的话,他说:“我总是饿,从上世纪六零年(1960)困难时期到现在,我从没有吃饱过!”令人解颐,却意味深长。明才兄在前一天晚上高贤兄盛大的家宴上,已经见过面,这是第二次见面,所以算熟了一些。

    刚落坐,我忽然看见一只长尾的大鸟从街道的上空悠闲飞过,极为惊诧。在香港的闹市的街道楼房间,居然有这样大的鸟在街道上空中游弋,我仔细辨认,这种鸟是杜鹃,这种鸟我在厦门前埔家,门前屋侧大榕树上偶有所见,《辞海》词条有“大杜鹃”“小杜鹃”分别词条,分别图例,都不大象我所见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山西太原,当地叫“海子边”的人民公园里,早晨一度曾有鸟市,我曾见过两只个头挺大瘦长的杜鹃,相当凶猛,全身灰乌色。大约有35厘米长。那种杜鹃可能是更深的深山里的,十分罕见。我常见的,倒很象《现代汉语词典》269页“杜鹃”词条介绍的这种:“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香港我见到的也象这种杜鹃鸟。

    我把我看到的杜鹃鸟,告诉坐在我身旁的明才兄,他赶紧往落地窗外看,晚了一步,飞过去了;一会儿这只鸟又飞回这段空中,我又告诉明才,结果又没见着。虽然鸟飞不快,但飞过窗外的这段空间距离却很短。我发现在座其他人都无动于衷。不象我大惊小怪。

    不过,在香港的闹市区,不是小麻雀之类的小鸟,而是竟有象杜鹃这样本在深山的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游弋,这不能不说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的一个奇观。1997年,从武汉到广州发展的《广州文艺》主编赵怡生文学硕士到厦门文联公干,顺便来看我,我带他到集美游览,他看到厦门有许多白鹭,许多各种鸟,(厦门晚报2006•10•16报载厦门观测到有308种鸟)非常惊奇兴奋,他说,在广州市区,根本看不到鸟!2004年我到广州,证实了他说的这种情况。广州无疑比厦门更有大城市的气派,就是好象缺点什麽,细想起来,就是自然生态缺乏生气,见不到空中有活物,有鸟类活动。我以为,现代城市高楼外,还要有植物鸟类等生态环境,街道旁要有绿树,公园里要树多,草坪多,花卉多,空中还要有飞鸟。哪怕鸽子,也许我没遇见,广州连鸽子好象也少见。这就不正常了。但是,在中山大学校园,老校区茂密的树林中,倒是有鸟,而且还有许多种鸟。也许,这是硕果仅存吧。

    在香港,让我更新奇高兴的,是我还看到不少老鹰。是“老鹰抓小鸡”那种老鹰。

    “老鹰”是俗名,《辞海》学名一个字,叫“鸢”(读音“冤”),因为耳羽黑褐色,故又名“黑耳鸢”。词条介绍说:“鸟纲,鹰科,体长约65厘米,上体暗褐杂棕白色。下体大部分为灰棕色带黑褐色纵纹。翼下具白斑,尾叉状,翱翔时最易识别。常见于城镇、乡村附近,巢多营在高树上。主食啮齿动物,偶而袭击家禽。”

    介绍也很详尽。我们常见的是老鹰“抓小鸡”,这次在香港所见,是香港的老鹰,捕食的范围扩大到海上捕鱼,真是满新鲜的。我在香港看见老鹰,完全是无意间发现的。

    2007年8月19日,香港校友会组织我们外来参会者“香港一日游”,上午金紫荆广场,维多利亚公园,太平山三分之一高度的一览,星光大道,中午红磡午餐,应该说不错。

    下午的“海洋公园”,虽然一样海洋生物也没看上,来自外地的新老国光校友有些扫兴。但是,回想整个过程,还是有一些可记的地方。可记有三处:熊猫、缆车、火烈鸟。出园后还有意外收获——老鹰。

    首先,大家排了一个多小时队,看了“国宝”熊猫。香港熊猫很享福,外面骄阳似火,熊猫馆内空调十足,十分凉快。真如夫人所说:国宝级待遇。熊猫馆共有三只熊猫,一只单独隔在一空间很大的笼里,正四脚朝天,酣然入睡。另两只在一起,空间更大,有草坪,有山坡,环境舒适。香港这三只熊猫还是很漂亮。特别这两只熊猫很干净,毛色黑白分明,很有光泽,很健康,很活泼。开始两只抱着象在摔跤、在玩耍,后来一只特别顽皮,从山坡上翻一个筋斗滚下小山坡,引起游客一片欢呼。

    从熊猫馆出来,我们排队坐缆车上山。我们俩跟菲律宾校友高4组学长苏世选先生坐一辆缆车,苏先生是个厚道人,从熊猫馆到缆车路上,人很散,我怕走失,在上卫生间前,我冒昧请他等我们一下,他果然在原地等我们一起走。在聊天中,我知道他是高我们一组的学长。我们就一起坐缆车。一辆共五人。巧的是另两位是父子俩。儿子是香港中学生,胖乎乎十四五岁样子,父亲就是这个园的缆车工人。孩子常坐,很兴奋、很健谈。

    坐缆车是海洋公园一大享受。海洋公园的缆车上升到山的最高度后,就平平沿着起伏平缓的山势向远处的山头滑行。坐在缆车里的感觉,就象坐在直升飞机里的感觉一样,就象在空中巡视游览。香港蓊郁如翡翠的山峦,环岛蔚蓝如宝石的海水,海上行驶的轮船。风光如画。空中视野开阔舒展,心旷神怡,令人愉悦。

    因为这一天是周日,下缆车后,发现游人极多。大家不愿暴晒排出奇的长队,所以,水族馆、海豚表演这些重头戏都没看,后来,我们下山。夫人注意到海洋公园有一大优点,一般国内风景胜地,上山缆车,下山都是步行,而海洋公园下山都是坐着几乎垂直向下的电梯。实际上,一般人下山时腿已累,乘电梯可以歇歇脚,海洋公园在这点上想得真周到。下山后,大家在树荫里消磨时间,等待几个钟头后的集合出园的时间。出园前,在一个桥下水边,倒让我眼睛一亮,一群活泼、毛色干净、美丽的火烈鸟在戏水。出园匆匆,来不及细看。

    出了海洋公园,有两个同车人晚到,大家在车站等了40多分钟。

    这40多分钟也没白等,我有两个意外收获:第一,是我亲眼看到香港交通管理的严格:第二,是我获得相当从容的机会,细细观察到海洋公园高山上的老鹰,和山下海边盘旋伺机捕鱼的老鹰。

    先说老鹰吧。香港海洋公园我们出园的左手边,是一个公交车站,就在海边。我们站在树荫下等我们的专车大约20分钟。我首先发现海洋公园树木葱茏的高山顶,有四只老鹰在盘旋,不是一只,两只,而是有四只!本来难得一见的老鹰,光数目之多就让我惊喜。其中有两只,一度停歇在山顶人迹不到、秃秃的山石上,不久又继续不倦地在丛林上空飞翔盘旋。这20来分钟,我就兴致勃勃,欣赏老鹰展翅、张开特别宽大的双翼,从容自在地飞翔。

    我们的专车来后,因为我们位置在车站,正好先上车,下边就是坐在车上等晚归的同车人了。我和夫人坐第一排,视野好。观察点还在这公交车站,不过借助汽车座位的高度,算高了一点。海洋公园位置在香港岛南部偏西海湾一座山上,山脚的一边就插入海中,海边还有一些礁石。下边,我又满有兴致地欣赏山下海边,远近大约有两、三只老鹰,(这一天在海洋公园高山上空,在同一座山的山下海边,同一个时段,我就看到了六七只老鹰。真是让人兴奋不已。)这两三只老鹰,就在海面低空接近海面的地方,在不知疲倦地盘旋。我发现,每只老鹰在海面都是有目标的盘旋的,我相信是在伺机捕鱼。我观察最近的一只,它多次降落,扑向海面,但未入海中似改变主意,重返空中,继续在海面盘旋。多次反复,多次无功而返。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一定是老鹰发现海中的鱼浮出水面,可是,当老鹰扑向水面时,鱼看到老鹰身影,马上潜入海中,老鹰自然看不到,只好重返空中。但是,老鹰并不气馁。不紧不慢,继续盘旋。我想,在老鹰整日契而不舍的辛劳中,总会有所收获的。

    老鹰在高山上盘旋,也许在搜寻山野间小型啮齿动物;而在海面盘旋,那就是伺机捕鱼了。香港的老鹰,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之下,为了适应环境,它就具有生存智慧,就地取材,扩大了自己捕食的范围。令人赞叹。

    此次香港之行,我能亲眼看到高楼间飞行的杜鹃,看到山海间盘旋的黑耳鸢(老鹰),这绝不是偶然的。从它们活动的从容自如,毫不惊慌,可见这两种鸟在香港是常见的鸟。它们都不是过路的鸟,或候鸟,而是香港自古以来的本地“居民”,是本地鸟。现代化香港大都会,百年以上的各种建设,没有人去伤害它们,而是现代化进程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和平共存。它们的存在,本身已经证明香港生态环境保护得相当优良。我正是从这两种鸟的存在,以管窥豹,见证香港是一座相当良好的、高度现代化的生态城市的。

    我们坐在车上等了一阵,车站有一管理员与司机用广东话说了什麽,司机和颜悦色跟他解释,因为停的时间久了,一会,那管理员给司机送来一张纸条,司机二话没说,发动汽车便往前开走,开了一段,七拐八拐,到一个僻静的小街,把车停在路边,就在这里继续等。不久后,一直等在海洋公园门口的导游和领队,给司机电话,说那两个落伍者已经出来,司机才重新把车开去接上他们一起回旅店。从司机和公交车站管理员交涉前前后后,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香港交通管理,很有章法,有章可循,游客很多,忙而不乱。令人赞赏。

    虽然我们此次在香港前后只呆四天,但是,香港的社会秩序和自然景观,还是给我们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这印象不再是概念,而是十分鲜活的亲身经历。总的感想是:

    香港是一座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都相当和谐的、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

2007•9•9•厦门前埔榕树斋•9•15改定


家庭办公室窗外是怡人的绿色——按摩椅作者与张高贤合影(作者夫人摄)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