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从“林妹妹”香消玉殒说开去--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6-04  【字体:

从“林妹妹”香消玉殒说开去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五月十三日,一代美人陈晓旭--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演员圆寂,消息传出,举国惋惜。一些人甚至在网上贴出呼吁,反对再拍新的电视剧《红楼梦》,理由是再也找不到象陈美人这样的“好妹妹”了。可谓痴心肠断,空前绝后,令人感叹。

    陈晓旭演林黛玉,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余音绕梁,确实成功。她成名之后,投入商潮,又获成功,最后,受博大精深的佛学的吸引,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削发为尼,因癌症越来越严重,终于仙逝,临终前,又将自己的财产分出一部分作慈善资金,其观音相貌,菩萨心肠,让人折服。

    然而,《红》剧是否就不能再拍呢?不可能。中华大地上是否就再也找不到“好妹妹”了呢?也不是。最近人民网上就介绍了新的“好妹妹” “黛玉三强”的三个候选演员,她们毕业于专业院校,甚至有多年表演经验。现在她们每天十几个小时背古典诗词和台词,训练演技,相信最终她们也会脱颖而出,成为后起“黛玉新星”。

    《红楼梦》小说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手抄本先在民间流传,经乾隆皇帝批准,由朝廷刊印,后四十回有人考究也是曹雪芹写的,经高鹗修改,其主题和前八十回大有不同。该书流行以后,基本上是封建士大夫文人玩赏风花雪月和精神寄托的工具书。                                   

    自从上世纪初北大教授王国维发表红楼梦研究的文章以来,《红》学研究已达百年,各种文章资料浩如烟海,并且还在成几何级数增长;各种观点名目繁多,数不胜数。《红楼梦》这部小说,我只是在读高一时,利用暑假草草看了一遍,也没有任何研究,本无资格谈论,但几十年来,看了一些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评论及影视,还是有些感受和看法的。

    平心而论,《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小说,它在主题、构思、文字、历史背景诸方面的描述,还是有很高的成就的,对后来一些小说及其他作品有一些影响,但是,在红学界,长期以来,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无端地拔高红楼梦,加上几个洋人恭唯几句(洋人懂得多少中国文学?),几乎把此书上升为中国哲学的圣经,文学的圣经,历史学的圣经,管理学的圣经,诗词的圣经,园林的圣经,美食的圣经,民俗的圣经,美学的圣经等等。“真理被应用于它适用的范围之外”, “事实被无限夸大”,这就不得不让人有所反思。

    事实是《红楼梦》出现至今二百多年,它并未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思想进步、文学发展、社会进步 。就说哲学方面,它揭示了几条客观规律?即使有一些“朦胧的”“梦一般的”暗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必然灭亡,这和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光辉哲学唯物辩证法相比,如何?只能算“微巫” 见大巫;就连和曹雪芹同时代的西方传教士相比,其哲学“素养”起码也比人家差一二个等量级 。在思想方面,整部书充满了“迫害狂” 王煦凤的阴险毒辣和荣国府上下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人看了,并未受到“美”的教育,并未起到教人向善,培养爱心的作用(除了刘姥姥最后一个镜头外),而是受到“恶”的教育。人们所同情的宝黛爱情,贾宝玉爱情不专一,也使本书的魅力打了折扣,特别是青少年看了,不见得有益 。在文学方面,也并未因 《红楼梦》的出现而催生出多少优秀的文学大作 。在“大观园管理学”方面,和二千年前的“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比,更是天壤之别 。在诗词方面,其律诗水平就明显地大不如前人,有人说,这是因为草雪芹“有意”“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这种说法,就显得过分牵强了。至于生活风俗,也只是反映一小部分地区的园林风貌习俗,描述的“难度”并不太大,且大量直接采用方言,没有“精加工”,也使得南京北京天津争红楼梦 “创作地”名 。至于历史和国际知识的描写,因当时已进入十七世纪,人家已经环球航行了,书中提到“爪洼” “哦罗斯”等,也算不上“知识渊博” 。

    七十年代,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将军按领导人要求看过三遍《红楼梦》也没悟出什么大道理 。许将军虽是个军人,但也当过和尚,多少有点“悟性”,仍是“穷悟”不出 。倒是许多《红》学家悟出千千万万的“密码” “密诀”来,“这个男人和那个女人”早在“那一句诗文”“那一场梦”就已暗示了什么微妙关系,个个犹如发现新大陆,好象对国家贡献很大,似乎诺贝尔奖忘了他们。鲁迅先生曾入围诺奖提名前五名,但他指出:我们的小说还不能和人家比肩。其谦虚和自知之明的程度真让人赞叹 。

    八十年代以来,《红》学研究又蓬勃起来,实事求是地研究本来是好事,值的提倡,但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一个“民族冤枉成本”问题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因凭借发表《红》学文章而获晋升中级高级职称(不包括有红楼梦以外的研究成果及其他成就的),甚至提干的也不少。这些人因《红》,工资和住房倍增,家属子女获照顾,按30万人,每人一生多得60万元计,国家须多付出1800亿!且弄虚作假,装腔作势的文风更令人遗憾 。

    近年,我有时看电视上的百家讲坛,那些《红》学专家,风流倜傥,唾沫横飞,侃侃而谈,不断宣布他新发现的“钗题隐语”,叫人要进一步领悟《红楼梦》的伟大,几乎要当作“文学老三篇”来读,但台下的青年人却几乎不当一回事,不太买帐。青年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维,他们的知识,他们的视野已非《红》学家所能估计到了。他们一定会客观地看待《红楼梦》,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引用它,这也是我们民族的进步 。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