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女娲炼石补天趣谈----------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4-20  【字体:

女娲炼石补天趣谈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红楼梦>>中,谈及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炼就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后”,剩下了一块,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竟演出一幕幕“悲金悼玉”的千古绝唱,令人感动。这里讲的是小说,那么有没有女娲炼石补天这回事?

    古书<<淮南子>>记录了代代相传的远古神话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鹫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看了这个神话故事,记忆最深的是女娲炼石补天,对女娲的神力感到惊奇,但是,几十年来,有两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是天空那么大,用石头怎能补﹖二是石头本身已经很坚硬,女娲为什么还要炼,怎么炼?

    最近,第一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本来,“天”按照常人理解,乃指人们头顶上的广阔天空。去年,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孟繁仁研究员考证,“女娲补天”之“天”很可能指原始人类“穴居野处”所住山洞的“洞顶”,而不是指宇宙空间。由于当时发生了空前规模巨大的地震,引起山崩地裂、洪水泛滥,人类所栖身的山洞“洞顶”崩塌,引发了“天柱折,地维裂”、“地陷东南,天倾西北”的巨大灾难,才产生了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惊人创举。同时,女娲氏在进行“补天”活动之前,很可能举行隆重的“祭天祈祷”仪式,祈祷上苍保佑“补天”顺利成功,并祈求类似的灾难不要再次发生。只是后来,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原始人类把“补洞”、“祭天”合二为一。另外,在《楚辞•天问》、《论衡•谈天》、《补三皇本纪》等典籍里,也提到了女娲补天时“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情况。针对此,孟繁仁研究员几次到山西晋东南太行山考察,发现那里的岩层、地质结构与以上记载比较吻合,陵川、黎城一带,不少山峦断层的岩层纹理方向基本都是“东南高、西北低”,这说明古代神话传说所记载的情况,还是基本以现实为基础的。还有孟先生发现,女娲从事“炼石补天”以及其它“创世”活动的遗迹、遗址,在山西黄土高原比比皆是。

    那么,第二个问题怎样解释呢?笔者孤陋寡闻,尚未从书本或传媒上找到解答。最近,我有一个大胆的“推论”,解释如下:炼石,是从岩石上取石头﹔炼,是用火取石的方法。原始人住山洞,这是没疑问的,即使是现在的陕西,山西农村,也还有不少人住。山洞顶上塌个洞,用石头来补,也是必然的,但是,大自然不大不小的石头并不多,一二个,二三个人挪得动的就更少,特别是北方降雨少,黄土高原天然河道上土沙复盖层较厚,冲刷出来的大鹅卵石极少;那么,如何取石头呢?原始人发展到用火的阶段,有了原始文明。火,已用来烤食,取暖,驱赶野兽等;自然界山林大火引起石头爆裂原始人肯定也看过﹐因此﹐用火来裂石取石也是必然的。她们首先用大量的干树技在岩石上烧烤,等岩石被烧得很热,再用冷水去浇,岩石忽冷忽热,就会爆裂,再用人力将可撬得动的石头取出,如还取不出,重复火烧水浇,一直到石头取得动为止。这样一来,“炼”到的石头就可拿来补洞顶,即“补天” 了。如果遇到大的孤石﹐移不动﹐则用上述方法“炼” 成小块石头﹐以利“补天” 。北方石头风化较利害﹐容易“炼” 。人类说来见笑,原始人“炼”石的办法,历经几万年,一直沿用,在炸药发明之前,这还是一种最有效的“施工方法”。笔者长期搞水电建设,了解到一九五八年,有的水电工地,由于缺少炸药,仍用“炼”的办法开石。即使现在,某些工厂,“冷热法”工艺仍在使用,如热水瓶厂,割外层玻璃筒时,也是先用火焰烧,再用冷水喷,忽热忽冷,玻璃筒就会很整齐地掉一圈下来,究其原因,玻璃主要成分是氧化硅,而岩石主要成分也是氧化硅,“炼石” 和割玻璃筒的原理相同。由此可看出,五千年前,中国原始人类已经有了较高的智慧,她们与大自然斗争的勇敢精神更让人感叹。以上是笔者的一管之见,如有错误,恳请指正。

二零零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于香港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