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人间仙音黄梅戏------------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4-05  【字体:

人间仙音黄梅戏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听了严凤英那凄美圣洁的歌声,有谁不为这千古绝唱所吸引。“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美妙的歌声,仿佛真是一个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随口唱出的。每当我听到优美的黄梅调,我常驻足倾听,欣赏着这美丽清新的金色音符。
 

天籁仙音

    黄梅戏以纯朴,清丽,明快见称,它的基本旋律都取之于民歌小调,因此,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优美的曲调,和人们的美好愿望,想象中的天堂仙景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戏曲节目。人们一听到黄梅戏,总把它和<<天仙配>>,严凤英联系起来,是的,黄梅戏中最出名的节目,首推<<天仙配>>,其次是<<女驸马>>。这些美丽的爱情故事,配上黄梅调,其艺术感染力无穷,连演员都被这双重魅力所折服。大约在1982年,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纪念严凤英的文章,里面讲到,50年代初,有一次,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完<<天仙配>>,演员们个个都卸了装,吃夜宵去了,但大家却不见严凤英,到处找,后来看到她独自在一个小房间里哭,原来,她还没从角色中走出来呢!难怪人们常把严凤英和七仙女划等号。

    我从小就爱听黄梅戏,记得第一次听到黄梅调是在读初一时,上音乐欣赏课,老师放唱片<<对花>>,那优美动人的歌声,深深地吸引着我: “郎对花啊,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歌词朴实无华,贴近农村生活,可调子却十分优美,至今回想起来,仍赏心悦耳,余音绕梁。 

    <<天仙配>>里的歌声就更动人了,主人公七仙女聪明,美丽,善良,热情,勤劳,再配上优美的黄梅歌声,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灵,使人感到世上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人,只有天上才有,后来又和董永人间天上分离,此情此景,怎不动人?听到她的歌声,人们的心灵似乎变得更加纯洁,意志也变的更加坚强,人的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这真是天籁仙音,天籁爱心。我在读小学时就听说有这出戏,可一直没看过,直到1978年才第一次看到,剧情,唱腔都十分动人,回到家里,我即写了两首小诗,不拘平仄,抄录于下:
 

(一)
黄梅一曲袭人心,  每闻仙音总断魂。
天戏情文今古唱,  中华绝剧第一伦。
 
(二)
天庭娇花锁云房,  万种相思待时光。
纵有银河千里隔,  也有鸟雀搭桥梁。

 

源远流长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相传二百多年前由于长江涨大水,灾民流入安徽省, 黄梅戏也就被带到安徽淮南(安庆)地区,被安庆人结合本地文化发扬光大。我曾听过湖北黄梅县剧团演的戏,但不大好听,远比安庆人演的逊色。这是由于安庆人只保留了湖北的一些基调,而大量的吸收安徽一带的民歌小调(小调常表现为简谱中以6或5为音核的主旋律)及地方戏的一些剧情内容,才使得黄梅戏变得更丰富,更动人,更加有生活气息。黄梅戏大部分表现传统的爱情故事,有悲剧,有喜剧,剧情大多是群众喜欢看的“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的传统戏,也有表现民间疾苦的,如徽商家庭情缘:丈夫远出经商,妻子的忧郁及情遇。黄梅戏的剧本,大都经过多代人的揣摩修改,写得相当清丽洗炼、含蓄、感人。一些小节目的唱词,真让人过目难忘,如描写丫环的命运:“井底黄莲苦得深”; 描写传统村姑:“一把花伞拿在手,半是遮阴半遮羞”;描写水乡女:“一唱平添三分胆,举浆击破水中天。” 黄梅戏的编剧人员,明显受当地桐城派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文学修养很高。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桐城学派,就没有现代中国文化。

    黄梅戏的魅力,也是和多少代艺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不少演员把毕生的精力都耗费在黄梅艺术上, 她们刻苦训练,练就一身好功夫,演起戏来维妙维肖,出神入化,使黄梅舞台更显得光彩夺目,天籁仙声夺人。一些著名演员演出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除了<<天仙配>>,<<女驸马>>外,还有<<西厢记>>,<<梁祝>>,<<红楼梦>>等等;著名演员有: 严凤英,马兰,吴琼,吴亚玲,韩再芬等。她们演戏充满激情,认真投入,如:吴亚玲演<<天仙配>>时,她说: “没化装时,是吴亚玲,化了装就是七仙女了!” 特别还要提一下,韩再芬的唱腔及表演功夫,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黄梅戏艺术。她的水平,已超过严凤英,这或许能弥补严凤英不幸早逝带给人们的长期空虚。

    香港的黄梅调早期也在舞台上占有一定的份量,著名的歌星奚秀兰唱的黄梅调就大受欢迎。她唱的<<天女散花>>音色柔美,韵味十足,使人神往。七十年代,香港产的“三用机”几乎都播放这首歌。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当即写了一首小诗,现抄录于下:
 

清歌一曲嫁东风,   人间悲欢在其中。
仙乐飘来听顿足,   绕梁三日总入胸。

    奚秀兰是十来岁从安徽来港的,她是黄梅种子,号称香港的 “刘三姐”,曾给香港歌坛带来清新甜美的歌声,可是,后来她移居新加坡,“带走了香港黄梅一片云”。幸好这几年安徽黄梅戏剧团常来港演出,又在香港舞台上响起清亮柔美的歌声,去年演出新编爱情剧<<红丝错>>,场场爆满,遗憾的是我没去看。

百花之首

    黄梅戏是中国文艺百花园中最绚丽的花朵,它除了唱腔不断吸收新时期的民间小调外,伴奏器乐也引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如中小提琴等,使得音域更广,更加和谐明快,听起来更加悦耳,剧本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想把黄梅戏和中国几个主要剧种作一比较。

    先说京剧, 京剧原是二百多年前徽班进京带去的,京剧的前身包含有昆剧和黄梅调,但它进京后,黄梅调已被淡化,加入非常多的北方戏曲艺术,如河北绑子及山东,河南,山西的戏曲基因,基调已由柔变刚,较适合武打。京剧虽然化装比较好,武打也有优势,得到很多人的喜爱(特别是北方人),但我认为,京剧比黄梅戏还是差得多,我的依据是:

    1.黄梅戏演民间戏都很接近生活,舞台动作有亲切感,而京剧比黄梅戏“抽象”,脱离生活较远,且它的动作“神经质”太多,让人看了感到生硬,不舒服,甚至滑稽无聊。

    2.京剧乐队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京胡, 京胡的共鸣箱是一个直径很小的毛竹筒,其噪音含量相当大。如把各种弦乐乐器(板胡除外)拿来做物理频谱分析,测试噪音含量, 我敢断言,京胡一定最劣;同时,京胡由于先天性的结构问题,音域很窄,只能重复拉几个小调(共有西皮,流水等四五个小调),而且经常用木鱼伴奏,噪音含量更大,一个人如听京胡的时间太长,相信有损于健康。

    3.京剧是用假嗓子唱的,说来滑稽,有的中年男性唱起来竟和青年女性分不大清楚,甚至念白也用假嗓,又大量制造人为噪音,而噪音和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此外,京剧的拉音也太长,让人听了喘不过气来。

    4.京剧还有一大蹩脚的地方,就是男人演小旦,明明难看(舞台形象),但很多人硬要说好看(怕让人说“外行” ? ),还是“国宝”呢!这或许是中国版的 “皇帝的新衣”。

    京剧由于被一些名人所喜爱,几乎被法定为“国家级瑰宝”,所幸现在的青年们饱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不会轻易跟风。在北京,剧院每次演出京剧,都是门可罗雀,除了几个京剧“遗老”坐在里面看“新衣”外,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法“热场”。青年们本能地抵制京剧噪音的干挠,不妨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其次说越剧,越剧大多表演爱情故事,也很感人, 如越剧“红楼梦”, “梁祝”,都很出名,特别是越剧“红楼梦”在全国影响较大,我看了以后,很有感触,曾写了一首小诗,也抄录于下:


红楼一剧动人心,  尺幅银幕看泪痕。
曾怀群芳红满地,  今赏影星入化神。

    (注: 第三句的“红满地”出处:尤二姐自杀时,有二句诗描述“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但越剧也不如黄梅戏,它也有二个缺点:

    一是调子太低,唱词又是用浙江嵊县话(绍兴话)表达,吴方言以外的地区不易听懂,人们感到其唱词模糊,这影响它的表现力。

    二是女子越剧女演男,缺少阳刚之气,也影响剧情表现。周恩来总理曾对上海越剧团的袁雪芬说过: “女子越剧演到你们这一代为止”。现在, 越剧团也越来越少了。

    最后说一下南曲(南音,高甲戏,梨园戏)。南曲曾被誉为 “唐宋宫廷音乐活文物"。南音乐队演奏起来还是比较好听的,特别是琵琶、洞萧,远处听到都很悠扬。我读小学和初中时,也学了一些南音, 琵琶,洞萧,二胡,笛子,我大多可胡乱演奏几首。现在,在香港家中,这几种乐器我都有,不过,这两年由于工作忙,很少玩了。前年我还玩过,有时也拉一下二胡曲 “二泉映月”主旋律,有时也弹一下琵琶曲 “春江花月夜”(里面的旋律很能表现唐朝张若虚的同名诗的意境,特别是其中的几小段很美,如“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回澜拍岸”, “渔歌唱答”),但南曲我已不演奏了,我感到,南曲比黄梅戏还是差得远:

    一是调子低沉,这和南音器乐的结构和历史上的取音有关,同时曲子音乐语言比较单调原始,主旋律模糊,缺少让人容易记忆的旋律,比较清丽的也只有一首<<茶糜架>>。

    二是声乐较差,南曲唱起来并不好听,“于”音又用得太多,使人反感,恕我直言,南曲声乐(唱腔)在全国并无地位,除了宣传海峡两岸文化外,很少人提及,尽管泉州人常说:“拳头、烧酒、曲(南曲)”,但流行的人口并不多,专业训练的人更少。现在的高甲戏,还有多少人看?有人怕南曲失传,在福建一些大专院校和中学开南音课,但在市场经济下,其效果难以乐观。

    三是剧本大都写得较粗糙,艺术感染力较差,花精力在上面的人很少。

    任何戏曲和文化,都必须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洗,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还是黄梅戏.祝愿这朵可爱的黄梅花千年万载开不败。

    上面讲的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有错,恳请各位校友指正。


二零零六年九月三十日 怡心园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