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互联网----------------黄种生(福州)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14 【字体:
大 中 小】
走 上 互 联 网 黄种生 (福州) 高五组
【编者按】:这是高五组,《福建日报》原总编辑黄种生校友在1998年12月31日为《福建日报》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后收入《团团转集》,现予转载。
今天,本报发表了一篇通讯,报道我省农村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上互联网,在网上了解信息、学习技术、寻找资料、推销产品、购买货物,乃至问病求药、扶危济困的消息。全省上网户数,已近六万之众。尤其令人鼓舞的是,在穷乡僻壤也有农家上了互联网。
这真是一件新鲜事,也是一件大喜事。它生动地说明,我省农民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知识经济在广大农村已经曙光初露。
省委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议中指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科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革命,顾名思义,应当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要求起点要高,要抓高新科技的运用和推广。而信息工程正是当代高科技的重要方面。据专家介绍,美国传统的钢铁、汽车、建筑三大支柱产业中,钢铁产业已经为信息产业所取代。而且,信息产业的贡献率,超过了汽车和建筑产业贡献率的总和。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不可思议的。1940年,美国粮食播种面积为3600万公顷,产量为5600百万吨,现在播种面积缩小10%,而产量达到两亿多万吨,增长300%。这种巨变,最关键之点是依赖于农业科技信息的迅速传递。正由于此,在美国,电脑迅速进入家庭,使用者与日俱增,白领员工中有90%的人使用电脑,整个社会正朝着无纸办公的方向前进。同时,世界电脑纷纷联网。据估计,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两亿户。我国大陆也有了110多万户上网。也许再过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国也将跻身于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先进行列,我们也将能坐在家里纵观天下大势,直接从网上获取有益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与世界人民展开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加快前进的步伐。
从本报今天报道的消息看,上互联网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许有人担心,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多数“网虫”都是青少年人。他们年纪轻,阅历浅,对网上的信息良莠不分,真假莫辨,难免受不健康价值观的影响,或者白天黑夜沉缅于网上游戏之中,玩物丧志,令人忧虑。诚然,互联网有其消极因素,但主流则是积极的。有资料称:目前,美国人分为四代。二战结束前出生的一代;二战结束至1964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1965年至1976年生育低谷期出生的一代;1977年至1997年出生的“网上的一代”。“网上的一代”这部分约九千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能使用电脑。他们在互联网阅读、分析和讨论的主要领域依次是:世界性事件、所在社区事件、环境保护、艾滋病、战争和贫困。存在决定意识。由于他们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往往能从全球的角度观察问题。因此,他们与不同程度带有反社会倾向和行为的上两代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网上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时,表现出很大的容忍空间和合作意愿,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正是这样,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人们使用它,将能开阔自已的眼界,拓展活动的范围,捕捉发展的机会,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消耗的成本,获取丰厚的回报。它的兴起,正在对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人们的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言,当我省农村在网上展现无限风光时,一代新型农民必将随之在八闽大地崛起。
当然,网上也有“黑客”,网上也有犯罪,网上也有五花八门、稀奇古怪、不堪入目入耳的诱惑,“网上的一代”也存在许许多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然而,享受现代文明也要付出代价,火车会出轨、飞机会失事、高楼大厦会坍塌,新生事物也有利和弊。聪明人决不会因噎废食,而是善于权衡利弊,择其善者而学之,择其不善而弃之。国际互联网无国界、无海关,哗哗哗汹涌而来,我们要采取因应措施,主动接招,强化管理,积极疏导,趋利避害。一只手大胆拿来,为我所用;一只手推出精品,占领阵地。我想,这也是对待互联网应有的正确态度。
邓小平同志谆谆教导我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强调,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今天,我们从网上获得了许多益处。然而,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扶持这一新生事吻,使之茁壮成长,要更自觉地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农户上网,要认真地抓好孩子们的电脑和上网教育,鼓励他们赶上世界的潮流。
让我们大声疾呼:走上互联网!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