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声律及其它--------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12 【字体:
大 中 小】
关于对联声律及其它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朵奇葩,历经千年而不衰,即使是在商潮横流,网络文化蓬勃兴起的今天,其魅力仍不减,有不少对联艺术甚至被融入广告文化之中;节日,喜庆,名胜的对联,更是熠熠生辉,引人入胜。
对联内容丰富,数量繁多,最近二三十年出版的联书,当在百种以上,对联总数达几万副。然而,近千年来,对联并没有象律诗那样,有统一的格式——“联律”,因而关于对联作法,杂家纷呈,说法不一,有颇具争议的“灰色地带”。
关于对联的格式,现今公认的是:字数对,结构对,节奏对,词性对(少部分词性可通融,例如: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可相对,一些句子次要成分用词也可通融,有些词甚至可变性),上联末字要用仄,下联末字要用平。不妨说,联界已有“五大共识”,这些无须赘述。
对联有争议的主要部分是: 一.平仄安排(包括上下联之间,每一边自己字词之间),二.声律标准(是以普通话四声为准,还是以沿用了几百年的<<诗韵>为准)。对这部分,我的看法如下:
一.关于平仄对,这里指的是上下联字词的平仄相对。我认为:
1.如果上下联都是单句,又是五言句或七言句,应尽量用“律联”(即律诗对应的平仄格式),这是因为律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春秋到唐朝中期,历经一千多年,经历了民歌,六朝骈文,歌行体,古风,才形成结构稳定的律诗,它的语言音韵规律,是历经千年“优选”才形成的,其明快的音乐性,深邃的意境空间,是其它文体所无法匹敌的。在一般情况下,避开五,七律句,任意攒写的五,七言句,其语句的“铿锵性”首先受损,和同等的律句比较,必然略逊一筹,甚至粗俗拗口。律句和对联的平仄节奏和音乐是相通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吟诗,其抑扬顿挫和平上去入不是直接相关吗?中国汉人的音乐习惯喜欢二拍子或四拍子节奏,即旋律节奏表现为:强—弱,强—弱……或:强—弱,次强……弱……,保持强弱交替,这和平平仄仄交替是相对应的。(少数民族有少量三拍子的曲子,如《婚誓》,节奏表现为强—弱……弱……,这已是不同的地方文化)。
2.如果对联的字数是偶数,每边应尽量用两平两仄交替使用,韵味较好。
3.如果对联两边各有几个小分句,我主张尽量用“马蹄韵”。什么是马蹄韵呢? 就是对联的每一边的平仄,就象马走路时一边两个脚的脚印,前脚的脚位刚走过,后脚又来踩这个脚位,即两平两仄交替出现(当然还必须受“上联末字要用仄,下联末字要用平”的限制);上下联之间则平仄相反。它包括句脚和句中两个规则: (1).规则一:句脚(末),即每边各分句的句脚必须象马踩蹄,以上联为例,公式如下: 每边一句:仄 每边二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联的各分句的句脚则相反。 (2).规则二:句中字词,也是按照“两平两仄”的马踩蹄规则,亦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则相反。 五七言多了一种选择,是受律诗的影响。 那么,对联采用马蹄韵,是不是有人故弄玄虚,用平仄格式来束缚人呢?不是,马蹄韵也是汉语的客观规律,并且是在对联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它的音韵优势有如律诗,并受律诗的“一三”不论的影响(律诗有两句“三”还要论)。在对联创作高峰期的清代,进士们作联大都以马蹄韵自律,很多佳联流芳百世,现今各名胜的对联,以清代进士文人题写的居多。
2000年9月岳麓书社出版的余德泉先生的《对联格律 对联谱》中,余先生深入研究大量对联,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对联都符合马蹄韵,他统计的20本近现代大的对联辞书中(共有几万副),符合马蹄韵的都在90%以上,例如:《中国对联大辞典》,符合马蹄韵正格的占91.88%,有的辞书还高达96%。现抄录几副共赏:
泰山玉皇庙联
地到无边天作界, 山登绝顶我为峰。
|
题竹藕联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埃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不完全照用上述的几种格式,以免囿于形式,因词害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联中有专有名词必须嵌入,只好被迫牺牲音韵优势。 (2)对联内容奇特,必须作特别的安排,如一边全部是仄声(或平声,末字除外)。 (3).攒出的句子特别美妙,即使牺牲一定的音韵优势(词步平仄相对没放松),仍然优美。
如果不是这些特殊情况,任意攒写,不管平仄,甚至自以为“独创”,那真不敢恭唯了。 二.关于声律标准:作联的用词,是用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还是沿用几百年的<<诗韵>>(佩文诗韵),这要看具体环境,如在内地,新作联当然应该以普通话为准.如在香港,则近期应该用<<诗韵>>,长远应该用普通话.这是因为香港的教育界文化界写诗作联仍习惯于用《诗韵》,从一九九一年开始每届的全港律诗竞赛,都规定要用《诗韵》,这是和香港的社会历史状况分不开的。香港的文化继承了岭南文化的传统,其语言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州古语音(带以P,K,T为拼音结尾的入声字相当多)和词汇,现举一用词例子:
三.杜甫: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尾联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尾句的“令渠”二字仍是港人的日常用语:“使他”,但在内地,知道的人甚少,甚至感到不可思议。
四.关于对联的其他问题,除了上述,我还想谈几个对联有关问题。
(1)内容的虚实对。按上下联的内容分,有实——实对,虚——实对,虚——虚对。 实——实对: 这类对联占的比例相当多,特别是写景的最多,丰富多彩,但就对联的艺术效果来说,只能算一般,属中品。 虚——实对:此类对联效果最佳,往往先写“实境”,再把它上升到精神境界,魅力无穷,属上 品,不少此类格言佳联,让人五体投地,现举二例:
(一)
路从别处开生面, 人到后来看下台。
|
(二)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
此类佳联,能不让人倾倒?
虚——虚对,此类对联最差,属下品,因上下联都是虚话,类似空头口号或说教,故弄玄虚,难以让人认同,如上下联内容雷同,则会犯“和掌”之联家大忌,在对联书上这类联所占极少.笔者特地查阅了《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里的“格言类”(内容易“务虚”)一百多副对联,竟找不到一副纯粹虚——虚对的,可见虚——虚联没存活力。
(2)名人与名联。名人写对联很容易变成名联,这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如崇拜舞台上的包公),但名联不等于好联,现举一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闻名天下的孙中山先生的名联,但作为对联,则不算好联,从韵律内容两方面去分析,都可看出,特别是末字不符多数人的共识(当然不是绝对不可用,但要有其他特别优势来彌补,以得到人家的认同),不过,孙中山先生是职业革命家,早年又是学医,学英文的,对于他的中文对联,也不可苛求。
(3)对联用词。应尽量用工对,少用邻对,最好不用宽对。工对虽然难度大一点,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宽对虽省工省力,但品位不高,难以生存。
另外,相对之词,切忌轻重失衡,词的信息含量要相当,互相对称,以免失去联句的“端庄美”。
以上是本人根据这几年的观察和感受,属一管之见,引玉之砖,恳请老师校友指正。
2006年6月3日于香港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