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律诗倒装句的朦胧美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看了杜甫的名句,谁不为这奇妙的诗情画意所倾倒?中国律诗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最绚丽的奇葩,是中国文艺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它的广博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无穷魅力是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我感到,因为有了律诗,中国文化才有坚强的脊梁骨,祖国山河也因之增色,历史也因之增辉,许多文人墨客也因之垂名千载。从前海涅说过: “诗人最高贵,上帝最公平,诗人死了以后就到上帝那里去,上帝请他吃糖果……”一般人对唐代大诗人都抱有祟敬的心态,也足以说明律诗神圣的历史地位了。
律诗的艺术美,除了它整齐,含蓄,生动,有音乐感,富于想象空间外,还因为有的律诗特意安排语序上的倒装,使人感到别样的韵味,产生一种特有的朦胧美。
中国人近代讲话作文的语序基本上固定,句子主要成分的语序是: 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壮语大多在主谓之间,定语大多在被说明的中心词之前(句子的次要成分有时因特殊需要可变动位置,但所占不多),律诗大部分也符合这种 “正序”,然而,古今也有不少律诗,由于诗人别具匠心,构思奇特,或为了平仄,押韵需要,发挥高超的语言天才,依靠对仗的衬托,采用语序上的倒装,打破传统语序,逆向思维,形成 “倒序”,妙趣横生,余音绕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 “倒序”往往更象诗,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调的语法习惯,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性,朦胧感,使诗歌意境达到妙不可言的地步,是律诗中的精华。如果说,“正序” 律诗是一个穿着时装的摩登女郎,那么,“倒序” 律诗则更象一个披着面纱,身穿红裙的贵公主,显得高雅脱俗。下面,举例分析和欣赏律诗倒装句:
一. 主语倒装:
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
(“正序”应为: 春日鱼鸟繁, 江天芰荷足。)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
(“正序”应为: 竹喧浣女归, 莲动鱼舟下。)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
(“正序”应为: 万户竹声秋,五陵松色寒。)
二.宾语倒装: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正序”应为: 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正序”应为: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三. 主语和宾语的倒装:
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
(“正序”应为: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四. 谓语倒装,宾语一部分倒装: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皇枝。
(“正序”应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皇栖老碧梧枝。)
五. 介词性的动词倒装: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正序”应为: 片云共天远, 永夜同月孤。)
书剑身同废, 烟霞吏共闲。
( “正序”应为: 书剑同身废, 烟霞共吏闲。)
从这些例句可看出,倒装诗句的诗味比“正序”诗句浓得多,其意象空间也大得多。上述例(一),如按 “正序”: 竹喧浣女归(暂不考虑平仄押韵),已接近散文,诗味大减,但按 “逆序”,“朦胧”起来,则发人想象,美妙无比。而例(四)的 “逆序”安排: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 更令人叫绝,其格式之奇特,意象之新颖,堪称警句,将“香稻粒”演变成“鹦鹉粒”,将“碧梧枝”演变成“凤皇枝”,可以说成了极品,引起人们的多么美好遐想。
以上谈的是结构性语序倒装,即汉语句子主干语序的倒装,如果连修饰成分倒装也计入,则有数百种之多,恕不一一列举。
顺便指出,倒装语序在英语中虽是家常便饭,但是,英语句子是依靠 “形合”构成,即依靠语序和关连词构成, 英语词汇又是以多音节为主,因此,英语无法利用语音及对仗来构成律诗,而汉语句子是依靠 “意合”,即依靠词汇意思来构成句子的,加之汉字是单音节的,信息量及组词功能又特别强(远比英语强),故汉语可充分利用词汇的 “意合”功能,依仗汉字的意象空间及声调(平仄)、对仗、音韵的优势来构成优美的律诗,虽不用关连词,主干语序倒装而不乱。这些是英语所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