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6年校友文萃 >

甘薯入闽趣谈--------------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6-12-03  【字体:

甘薯入闽趣谈
潘金山 (香港) 高十一组2班

    说起甘薯 (又名蕃薯、地瓜、山药),自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做为闽南人,从小就吃蕃薯,那甜蜜的食物,香喷喷的味道,至今仍使人神往,我们不但吃蕃薯,还亲手种蕃薯,那一畦畦的蕃薯,翠绿的叶子、丰硕的薯块,在那粮食长期缺乏的年代,成了人们心中的寄托,有了蕃薯,即使大米少了,心里也踏实许多。薯叶还可以当菜吃,味道鲜美,有的老华侨一回到老家,特地叫人炒蕃薯叶来吃。在香港菜市场,有时还能买到蕃薯叶呢!

    蕃薯不但能煮熟吃,还能生吃、做酒、做糖、晒干、油榨、制粉。小时候吃生蕃薯,就象吃苹果,又清凉,又甘甜,让人回味无穷。大人们则喜欢喝蕃薯酒,猜拳行令,满脸通红。是蕃薯养育着许许多多闽南儿女,连口音都与地瓜“有关”,不少闽南人因普通话讲不准,竟把“责任”推给地瓜,经常自我调侃说自己讲的“地瓜普通话”。我们到外省读书,有个同学被外省同学戏称“地瓜”,这个同学有点幽默,毕业后在给同学的信中,却署名“地瓜”,让人感到憨厚可爱。据说,明朝的二百年中,由于闽人“官话”讲不准,皇上不给闽人在内阁中当大官,殊不知这种“地瓜话”都是标准的中州古语,是标准的晋代官话 (晋代永嘉年间中原大乱,居民大量外逃,不少人移民到闽南,把南安江也改名为晋江,这是题外话。)

    小时候,我总认为蕃薯是福建祖传特产,是从远古就生长在家乡的。这种想法维持了好几十年,可是最近几年,我从有关报刊书籍上看到,原来,蕃薯并不是福建“土特产”,而是“洋特产”,是舶来品,是来自“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的南洋。

    蕃薯原产自南美洲,欧洲殖民者传到菲律宾种植。据史书《蕃薯颂》中记载:“度闽海而南,有吕宋国……其国有朱薯被野,连山而是,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有茎叶蔓生如瓜萎、黄精、山药、山蘋之属,而润泽可食,或煮,或可素食之。……夷人虽蔓生不节省,然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狭小盖中以。但是,入吾闽十余年矣。其蔓虽萎,剪插种之,下地数日即荣,故可而来。其初入吾闽时,值吾闽饥,得昃而人足一岁。”据考证,这是讲的中国人是长乐地区的旅菲华侨陈振龙父子。陈氏年轻时去菲律宾吕宋岛经商,发现当地的甘薯耐旱、高产、抗台风,但殖民者不许薯种和种植技术出境,他便把薯藤装入竹筒,置于船舷,于一五九三年 (万历二十一年) 回国时,航海七昼夜秘密带回国。此后陈振龙先自己试种,总结经验,根据福建山地的特点改进了种植技术,并于当年六月由其子陈经沦将薯种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第二年,福州等地出现严重旱灾,泉州地区连续发生地震,饥荒在福建蔓延,陈氏父子再次把薯种给金学曾。金学曾发现可以以此救灾,于是命陈经沦再赴吕宋引种,并且出面支持陈振龙大力推广甘薯种。

    这样甘薯种在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地引种推广。从此福建广阔山区中,甘薯种植蔚然成风,邻近省区也开始根据各自条件推广种植。清道光年间,福州何则贤先生代表民意,在乌石的善灵石峰上修筑“先薯祠”,以纪念陈氏父子和金学曾三人对甘薯引进和推广的历史贡献。

    由上可见,甘薯传入家乡福建确实来之不易,这也是华侨的一大功劳,旅居海外侨胞的赤子心肠,由此可见一斑。

    2005年11月,我去蕃薯的第二故乡——菲律宾旅行,看到那里由于缺少水利及管理,很多土地荒弃,有耕种的,由于生产成本高,竞争不过外来农产品,生产并不好,很多平缓的山坡,本来非常适合种蕃薯,但都荒芜掉,实为可惜。是的,这蕃薯第二故乡的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蕃薯也象飞鸟“良禽择木而栖”,飞到海那边的更文明的大陆,寻找更美好的家园。

    近年,我二次回家乡,感到蕃薯已难得一见了,一是耕地被大量占用 (建屋),二是时下人们“食不厌精”,不重视吃粗粮,似乎吃粗粮是贫穷的象征,殊不知甘薯对人的健康特别是消化系统大有裨益。但愿蕃薯千秋万代保存下去,惠泽后人。但愿我们的子子孙孙手捧蕃薯时,胸中仍保存着前辈那一份勤劳纯朴的心。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