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王映霞爱情悲剧原因之我见
(本文系《郁达夫的文学与生活》学术报告的第四部分)
郑波光 (厦门) 高五组1班
最后这个问题,讲郁达夫的生活。郁达夫一生结过三次婚,三位夫人是孙荃、王映霞、何丽有,在同王映霞离婚后,住在新加坡时,还有一位同居情人叫李筱英,李筱英福建人,上海暨南大学文科班毕业,1941年26岁,因同丈夫意见不和离婚,当时是新加坡当局情报部职员,后来又当新加坡电台华语播音员,她崇拜郁达夫才华,两人都刚离婚,感情发展很快,同居期间郁达夫带着与王映霞结婚生的大儿子郁飞,儿子郁飞无法接受李筱英,最后只好分手,有人说,如果郁达夫与李筱英结婚,郁达夫就会留在新加坡,在英国新闻机构工作,最后,也会随英国而撤出新加坡,他的安全不会有问题;最后也不会死在印尼日本宪兵手中,这是遗憾。
郁达夫三任妻子代表郁达夫人生三个阶段。孙荃从1920到1927年生育四人,健在三人;王映霞从1928到1940共12年,生五人,健在三人;何丽有从1943到1945生育两人,都健在。郁达夫实际上并没有与孙荃离婚,孙荃一直同郁达夫的母亲生活在他的故乡浙江富阳,孙荃在他家生活到1987年82岁逝世。实际上被他故乡承认的,只有原配夫人孙荃。我在南安国光中学有一位初高中六年的同学李远荣,他在香港出版一部著作《郁达夫研究》,送我一本,礼尚往来,作为回报,我写了一篇文章《窥一斑而知全豹》书评,今年9月份发表在《香港文学》上,李远荣研究以郁王恋爱为中心,我的评论文章同情的是王映霞,对郁达夫有所批评,这次为了准备讲座,平心静气又读读有关郁达夫创作、生活各种资料,我从中有新感受、新发现,我同情的是郁达夫。
郁达夫、王映霞爱情悲剧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原因在郁达夫看错人,选错人。王映霞作为民国美人,美色迷住郁达夫的眼睛。郁达夫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作家,他的文化是中国古文化,赵园很正确地指出,郁达夫的美学不是现代美的发现,而是古典美学境界在现代文学中的重新构造。确实如此
。在生活上,郁达夫非常迷恋名士风流,他的理想生活就是“红袖添香夜读书”,有美人陪在身旁的夜读书,是他的生活理想。同时,能够和他一样,对古诗词热爱,夫妻可以彼此唱和。
实际上在三任妻子中,只有原配孙荃最有才气,大约在1917年跟郁达夫订婚后到1920结婚初期,孙荃就写有一本《夕阳楼》诗集,郁达夫帮她编。她和郁达夫唱和的诗,澳门评论家方宽烈,认为意境和词句,孙荃都高出郁达夫一筹。可惜孙荃长相一般,达不到“红袖添香”的水平。1927年郁达夫名气已经很大,他遇到王映霞立即被迷住,1928年结婚。郁达夫给王映霞写了很多诗,但王映霞一首唱和也没有,王映霞是现代型,美丽健康活泼,除了美以外,她的文化、气质、心性,没有一样同郁达夫是合拍的。郁达夫1927年3月6日婚前在上海写两首诗给王映霞,“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远荣研究P174)。这首诗跟他婚前给孙荃的诗“何当放棹江湖去,浅水芦花共结庵”“青衫红粉两蹉跎,偕隐名山意若何?”完全一样,都是要与妻子白头偕老同隐名山。这种愿望与孙荃不谋而合,但是跟王映霞却是南辕北辙,如同冰炭水火不容,这是郁达夫一厢情愿的白日梦。郁达夫非常爱王映霞,1932年,他将大量著作版权赠与王映霞,王映霞把“版权赠与书”一直保留到晚年。他们婚后居上海五、六年,1933年底迁杭州,鲁迅反对,还写一首诗《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从许多历史典故说明杭州险恶。但是郁达夫坚持去,我想跟他隐居名山的宿愿不无关系。王映霞喜欢交游对山林隐居毫无兴趣。为了增加收入,郁达夫1936年春应福建省主席陈仪邀请,到福州任参议,王映霞留在杭州,当时浙江教育厅长许绍棣本是郁达夫家常客,不幸妻子癌症逝世,王映霞热心肠,为他介绍对象孙多慈,后来许绍棣与孙多慈结婚,但因为王映霞介绍对象过程中,同许绍棣接触多,传出闲话,有些闲话很难听,郁达夫作为文人,本来就有些神经质,流言加想象,写诗撰文公开发表,不可收拾,最后王映霞已带子女跟他移居新加坡,就在新加坡分手。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以为郁达夫深厚的文化,不管好的坏的,精华糟粕,同王映霞的文化观念格格不入,如果不是这种意外的节外生枝,我以为两人白头偕老实在难,共隐名山更是梦想,绝对不可能。可以同隐名山白头偕老的原配夫人孙荃,郁达夫不爱,爱的却是虚有其表的王映霞,这是生活跟郁达夫开的残酷的玩笑,这个玩笑使他流落海外,惨死世界上最没有人性的日寇、日本宪兵手中,确实可叹!郁达夫王映霞爱情悲剧的原因,是文化分歧,这就是我的基本结论。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2005.10-11月22日中午写完
附记:这是讲稿。2005年12月15日晚在集美大学新师楼509对中文系学生做讲座,系主任苏涵教授主持,苏教授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讲稿由职员白丽灵女士打印上学生网。(2005.12.27)
郁达夫(1896年-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