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 好事 尴尬事
随着对外开放日益扩大,我国与国际之间人员交往频繁,贸易大幅提高,国力显著增强。我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和浓厚的兴趣。据报道,全球有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汉语,100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自从去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开幕后,还将陆续在全世界设立100所「孔子学院」。汉语将像英语一样成为国际通用的强势语言,中华根深叶茂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在全球广泛传播。这当然是可喜可贺之事! 然而,当此之时国人的汉语水平却出现滑坡现象:有的地方汉语言文学大赛,夺冠者竟是一支留学生代表队;有的地方高考时考生作文得50分者不足7%,一道古文翻译题有一万人得零分,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有10万人得零分;有的人附庸风雅误引诗词典故,屡见不鲜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书的习惯。有所谓十载寒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苦读故事,有所谓「桌上书」、「口袋书」、「枕边书」,把阅读行为渗透到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的传说。有的甚至把读书喻为「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在世界兴起「汉语热」,在100所「孔子学院」纷纷走向世界的时侯,国人很有必要把自家的语言文字学得好一点。这事也得从娃娃抓起,家庭、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应该担起这个责任。而青年、中年、老年人也要挤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利用空余时间练练号称国之瑰宝的毛笔字,看看流传千古的古典名著,吟诵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歌赋。这对于开阔视野、体味人生,感悟生命,陶冶情操,提高气质品性,激发创新思维,写起文章文采风流,与人交往谈吐文雅,实在大有裨益。日前,正在电脑上玩扑克游戏,忽听隔壁传来配乐唐诗朗诵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不禁停住鼠标,倾耳静听,原来是小孙女在跟着碟片的播放学习精选文学作品。那苍凉雄浑的朗诵声,那悠扬婉转的古乐声,引人发思古之幽情、忘却了城市的喧嚣,陶醉于宁静、和谐的美妙境界之中。 有的人总强调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读书。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决非全然!赢得读书的时间至少有两法:一曰挤法,像挤海绵里的水—样,挤出时间来;一曰减法,减去繁杂琐碎的俗务、低级无聊的诱惑,让出时间来。这样,不就可以像有识之士所呼吁的那样,让阅读融入生活的血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