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5年校友文萃 >

魅力 威力 杀伤力----------黄种生(福州)高五组1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15  【字体:

魅力 威力 杀伤力
黄种生(福州)  高五组


    谈论文学艺术的作用,比较普遍的用语是「魅力」,而我却想谈谈其「威力」,特别是「杀伤力」。

    诚然,文艺有认识历史、认识生活的作用,有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作用。工作之余,一杯香茶在手,或听、或看、或阅读,遨游于文学艺术的浩瀚大海之中,确实有无穷的乐趣。以《红楼梦》为例,随着情节的发展,角色的转换,其中温柔富贵,花团锦簇,悲欢离合,兴衰际会,官场现形,众生百态,晚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万象,无不一一展现眼前。且不说多少感情丰富的痴男怨女为之神魂颠倒乃至香消玉殒,甚至连冷静理性的学者也会喊出「曹雪芹万寿,《红楼梦》无疆」的口号!「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毛泽东同志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反复阅读,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可谓「解得切」!

    文艺威慑敌胆、鼓舞士气的作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悲愤、欣慰、沉思交集之际
,时时都有深切的感受。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东北沦陷区千千万万爱国志士前仆后继
,以血肉之躯筑起抗击入侵狂敌的钢铁长城;一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怒吼,使千千万万炎黄子孙血脉贲张,奋勇向前,直杀得不可—世的日本鬼子闻风丧胆;一阵「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歌声,又唤起多少二战老战士「铁马金戈入梦来」那激动人心的记忆!

    而文艺的另一个作用,却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而令人信以为真的可怕作用。其杀伤力之大,给人印象尤为深刻。一副对联,—首诗歌、一部小说、一段戏文,固然可以使人流芳百世,历代所谓清官明吏、豪杰志士、民族脊梁,往往借文学艺术以不朽,许多真豪杰、真志士,却因与文学艺术擦肩而过而为历史的麈埃所湮没;与此同时,文学艺术也能置人于遗臭万年的境地。一次,应朋友之邀到河南洛阳,游包公祠,祠内有一《铡美案》的雕塑像馆,表现包拯审断新科状元、附马陈世美抛妻灭子的故事。那虎虎生威的虎头铡,仿佛还滴着忘恩负义者的血迹,令天下薄情郎望之悚然生畏。然而,所谓的《铡美案》却纯属子虚乌有。真实的陈世美,不仅与包拯生活在自宋而元、明、清相距数百年的不同朝代,而且是一位名声颇好的清官。陈世美原名年谷,又名熟美,湖北均州(即今之丹江口市)人。据丹江口市发现的碑文记载,陈世美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刚正不阿。他被歪曲塑造成为毫无人性的恶棍形象有两种说法:一是陈世美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纷纷前往投奔谋取官职,他先是劝其苦读以求仕进,后因来者日多难以应付,而嘱总管谢绝待客。同窗胡梦蝶因遭回绝,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的故事捏在一起加在陈世美头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乡间演出,使其臭名远播;二是某年元宵节,有一戏班演出《秦香莲抱琵琶》,观者众多,因嫌戏文太短不肯散场,戏加演至陈世美派家将韩琪追杀秦香莲母子,韩琪自剔后又要煞戏,不料台下观众怒吼:「杀了陈世美!」并以砖石抛击戏台,掌班者只好让《陈州放粮》的包公扮演者临场发挥,「包公」请出虎头铡铡了陈世美,观众这才心满意足,欢呼散场。陈氏后人对此自然忿怒不己,传说河南一戏班有一次到均州演出,陈世美第八代孙组织族人砸烂剧团衣箱行头,殴打演员以致数人死伤,足见假戏为祸之烈。

    文艺之责亦大矣!文人之笔亦重矣!文学艺术可以歌颂真、善、美,可以挞伐假、恶、丑,但无论是歌颂还是挞伐,都必须切准时代的脉搏,遵循历史的真实,切不可存心不善,胡编乱造;文人必须破心中「贼」,留笔下「德」。否则,当历史的麈埃落定,巧伪者必将名与文俱臭,不可不慎!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