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文章荟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文章荟萃 > 2005年文章荟萃 >

永远的怀念--------------------黄国栋(南安) 高5组1班

上传时间: 2006-11-29  【字体:

永远的怀念
黄国栋(南安)  高5组1班

    我与母校的情结像一堆乱麻理不清割不断,这大概是因为母校给我的意志、品格和智慧,为我步入高校,从高校走向社会之后,在为人民服务岗位上能始终如一,勤勤恳恳地为社会做点有益工作、奠定了基本功的缘故吧,可以说,母校对我是恩同再造。我怀念李光前校主,他有宽广的胸怀,宏扬教化,兴建文教事业,为我们这些穷苦的农民子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场所和设备,并且免交学费;提供高素质的师资,让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吸取有用的知识。我怀念为人师表,当人楷模的恩师们,是他们教我怎样做人,给我知识和力量。我感激所有关心过我的师友、同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帮助我克服困难,我永生难忘!这里仅举两例说明,其一,要感谢盛其瑞、王禧民、陈汉忠、范文芬、潘秉贻、黄维良等老师……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其次是我同班李振兴同学,当高三年下学期时,我欠了食堂二十几元的餐费,我不好意思再到食堂用餐,这情况给李振兴同学知道了,他硬把我拉到他家里吃饭,时间有一个多月,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个情况,补助我几十元,我还了膳费,还剩几元钱拍毕业照。就是这样,我才能最终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最后走上社会……

穷贫的家庭

    我父亲原侨居印度尼西亚,因家境贫寒,从小没有读书,就投身到南洋当苦力。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挣条川资就归家,这时我家是一个大家庭,共有十四、五口人,靠佃田为生,入不敷出。我父亲除了种田之外,还到邻村包山砍柴,挑薪下泉州出卖,为了吃水便利,在自己的家门口,开了一口水井,积劳成疾,于一九四七年患上肺结核病。我于一九四六年小学毕业,平静的童年也就结束了。一九四八年父亲三兄弟分家。从比以后,情况突变,苦难当头,家无宁日。父亲患的肺结核病,在当时是绝症,没有特效药,要找土医土药,只要听说什么地方有秘方,就到哪里寻求……当时,母亲带着两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弟妹,我只好去帮人家放牛度生活,家中三餐是麦糊,地瓜渣糊,几乎断炊。时常靠舅父的接济。一九四九年开始,家里的劳力仅我这个不成丁的孩子,劳动力不够,就参加互助组,开展互助,白天干活,晚上到夜校去当义务教员,也办速成班。一九五二年父亲终因不治而走了,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凄凄惨惨,可谓潦倒至极。

绝处逢生

    正当人生前途转折的关键时刻,一九五三年原小学的一位同学来到我家,动员我一道投考国光初中,我说,都快要饿死了,还有办法上中学?他说:现在国家设立人民助学金,穷人可以享受。我说,有此好事?他说是真的。就这样,一九五三年,我这个小学毕业,中断七年之后,再以同等学历,投考母校的初一年。我幸运,当年考生是一千人整,录取了三百人,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临上学时,邻居们非常惊讶,议论像锅里煮沸的水,七嘴八舌,什么话都有,只有我祖父和我舅父支持我。我舅父表示,如果因我上学,家里粮食不敷,他可尽力接济。这更坚定我上学的决心。但上学的费用在哪里?当时身上分文俱无,村上的小学老师看到这情况,认为我是可以培养的,(我当民办教员时,小学老师每晚要下校辅导,我也经常为小学刻钢板,小学老师对我非常了解)就你三元我五元奏足了几十元,资助我上学。终于走出狭缝,奔上新生之路。

难忘的六年

    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六年,是愉快的六年,大锻炼的六年,终生难忘的六年。

    初到国光,几乎衣不蔽体,仅有两件土织的上衣,两条短裤而已,余者什么也没有了。初一、二年时,每月助学金三元钱,这三元钱就是我的全部生活来源了,因为为了支持我上学,家里已减少了一个劳动力,已是很困难了,哪有能力再支持我,我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三元钱要解决吃饭,买学用品等等。膳食是吃私菜,交了米钱,饭由食堂提供,咸菜则要到自己家里拿。对我这个失学多年的穷小子来说,有了学习的机会,确是欢天喜地,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兴趣,什么都积极干。所以,初一年时我就是班委成员,还是[国光周报]的主要缮写员之一。初二三年被选上学生会宣传部长,负责出版《国光周报》,有时也参加缮写,所以我的字写的较工整,就是这个时候打的基础。高一年被推上学生会主席位置,还是校团委委员,直到高中毕业。这期间,工作更多了,是国光歌舞团的团长,每年暑假要组织参加县里的学生文艺会演;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宣传「三面红旗」;学校吃水困难。要组织同学挑水;还要组织同学打扫、刷洗厕所;要协助校治保会工作,要组织纠察队,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节假日要组织值班、巡逻、保护学校财产。总之,六年的初、高中,运动不断,又是开荒,(仅刺围后面那十来亩土地就是我们班开垦的);又是上八都山开辟农场。要上八都山的那一天,我和炊事员们挑了一担咸菜,从九都的将军领上八都,走将军岭的石阶有几百级,困难真好像是难于上青天呀!早上出发,下午五点左右才到达八都山,而住宿地是一所新建的小学校,我又比班上的同学晚到,事先没有安排我睡的地方,我睡觉的地方只好单独安排在走廊里。八都 山的春天是很潮湿的,遇上下雨,到处泥泞,晚上同学们为了上厕方便,从我草席边踏过去(走廊),有时免不了要踏在草席上,到结束时,回到学校,草席一称十二斤。还到过鹅角寨,坡度有四十五度的山上种龙舌兰。每年夏收夏种,都要下乡(双抢)。秋收时季,要颗粒归仓,就要拾稻穗。春夏之交,大小麦收成,又要组织捡麦穗。五八年消灭「四害」时,敲锣打鼓到处打麻雀,甚至全班到杨梅山追赶麻雀,全班五十人,午餐每人一斤三两米,煮咸干饭参萝卜,还吃不饱;五八年还种万斤水稻的「卫星」田,在新兰村,有一丘一点五亩的水田,深掘三尺,把新兰的祖厝推倒,把久年的壁土再挑到田里来,这样的秧苗一插下去不十来天,就很茂盛,大家都说,万斤肯定有,想不到再过一个礼拜,稻田间热得烫手,就拿鼓风机来吹,再没几天,稻苗全部枯黄了,颗粒无收,劳民伤财;五八年大炼钢时,要到八都与永春交界的山上砍柴烧炭,还要把炭挑回学校;还到溪里洗铁沙;还要拉风箱,让铁水奔流。大炼钢铁阶段,我和陈东超同学还要负责由陈汉忠老师审稿的快报工作,要自己刻钢板自己印刷,还要看管一部电话,上级有什么指示要及时地告诉郑明端校长,有时确实很累,生怕睡着了,接不上电话,误了事。晚上值班,睡觉时,干脆把电话机放在耳边。那时的忙,说来谁也不会相信的,连理发的时间也没有,等到大炼钢结束了,要召开庆功会时,才去理发,头发长到像牢里放出来的囚犯,说来也好笑。大跃进时,还搞勤工俭学,搞空气电池,制肥皂等等。总之,这对学生的以学为主是一个损失,但这是政策上的偏差,无可奈何。但运动锻炼了人的品格和意志,同时见识也多了,人也勤快了,也经得起吃大苦耐大劳的考验,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暮年当自勉

    由于自己的家庭处境困难,也时常得到师友、同学的帮助,更感受同窗情谊的可贵。同学间两小无猜。友情像金钢石那样晶莹透彻。但人们看事物的观点是会有差异的,多数人对我的家庭背景不了解,也可能引出一些议论,可能还有「出风头」、「往上爬」的说法。对这些,我却不已为然,我很坦然,随遇而安。我在母校甚至走上社会后,我对任何人都一样真情,一样热忱。俗话说,日久见人心,久而久之,同学们自然而然会理解我的。说实在的,我对任何人都不会往坏处想,社会上好人是多数吗,更何况是自己同学。一日同窗,终生是友,同窗情谊胜过手足。我热心公益,积极工作,是由于我出身家庭所决定的,在光前精神影响下,我翻身不能忘本,不努力工作来答谢党的教育、人民的培养和师友们的雇爱,说得过去吗?而报效祖国、报效社会,是每个人的本份。这不是我倚老卖老,而是我真实的心声。如一九八三年母校的四十周年校庆,我当时还不是领导干部,仅是一般干事,我就积极配合母校领导到深圳,去动员香港和海外的校友回来参加校庆,积极参与校庆筹备及接待工作。还有,为了成立香港国光校友会,我三次路过香港,自己的亲人一个也顾不上探访,就在做一些同学的工作,以至以后在教育局长的位置上,对国光中学力所能及的关照,我都尽了自己对母校的义务。当然,有以上的看法,这也可能是我个人「庸人自扰」,相信多数同学是不会这样看的。如果我有「往上爬」的思想,就不会回南安来了,想当时,我在上海的环境是多么好,我是在陈丕显蹲点搞四清时火线入党,我的朋友遍及上海文艺界,一九六四年我就是文汇报的特约通讯员了。我把这种想法出来,也没什么关系,是同学吗,讲真心话,交流思想,说说也无妨,当然更不是工作上有错误,怕同学们的批评,想堵住别人的嘴,请大家相信,我当自爱、自尊、自重,保持晚节,以「不用扬鞭自奋蹄」来鞭策自己。做到老有所为,有错误还是欢迎同学们批评指正,这有利本人,有利工作。

人心齐泰山移

    我不富有,不能对母校财力上有贡献。但校友会的一些办公费用,我都自己支付,尽量不要增加母校的负担;我在我未退休前,限于客观环境,对母校的帮助不多。只是心有余力不足。母校对我恩重如山,需当图报,古云:「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义」,为人岂有知恩不报之理,况古人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想,这当作为吾人自勉,因为人的能力有大小,知恩必报是人之常理,哪能人人都有涌泉呢,关键是有没有一颗赤诚的心,只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足矣!感激也好,感谢也好,说得好,还不如做得好。我想,我退休了,有点时间了,应该为母校多做点有益的事,所以这几年来,我是很想把校友会的工作搞好,虽还努力,可由于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限制,还有社会的复杂关系的制约,如要装修校友楼一事,钱基本集齐了,可就动工不了。工作没搞好,有负众望,说来惭愧,望校友们多多凉解!本届理事会已是一个“长命”的理事会,也该换届了,把后学俊彦充实进来,为理事会输送新鲜血液,我想校友会将会是更加朝气蓬勃。

    随着岁月的推移,今后会有更多的校友退休,退休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母校有困难,大家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我们要团结起来,要为母校多想想多出力,可以有道义上的支持、有议论宣传上的支持,还可以为母校做些穿针引线的工作。总之,大家都来为母校的中兴做「铺路石子」吧,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恳请大家献计献策,多提批评,多提建议,大家携起手来,就没有办不了的事。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排斥中青年校友的参与,但愿校友中的老中青能三结合,充分显示我国光学子的大团结,校友会的工作局面就会打开,母校何愁不中兴,这是一幅多好的美景呀!诱人奋发

    祝母校繁荣昌盛!
    祝恩师们健康长寿!
    祝校友们事业有成,家庭祥和、康乐!

注:作者系原南安市教育局长,现任国光校友总会会长


作者主持校友恳谈会 (2003年10月国光中学六十周年校庆)

相关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