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文章荟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文章荟萃 > 2005年文章荟萃 >

难忘的十八年------------------郑明端(南安) 原国光校长

上传时间: 2006-11-24  【字体:

难忘的十八年
郑明端(南安) 原国光校长

    一九五二年我从南安一中调到国光中学,一九七零年离开,在国光整整十八年。十八年的风风雨雨,脑海里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有美好的回忆,也有沉痛的反思;有成就的喜悦,也有挫折的苦恼。借校友会征集校友回忆录的机会,我把一些记忆较深刻的事写下来,抛砖引玉。手头没有资料,凭个人的回忆,难免有错漏,欢迎指正。

初到国光

    一九五二年春节过后不久,马鸣琴县长通知我:县政府应国专校董会的要求,决定调你到国光中学任校长。这事来的突然,我难以接受。可县长不听我的解释,也不许我拖延,要我即日到国光报道。一锤定音,没有商量的余地,只好匆匆来到国光。

    国光是爱国侨胞李光前先生独资创办的,校舍建在山美小山坡上,有一幢红砖房和一排木板房做教室,环境优美,条件较好。当时是初中校,每学期招生,六个级别,十四个班,六百多个学生。我从原来教学工作岗位上,一下子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有点陌生,感到难以胜任,心绪不安。尤其是当我进一步知道国光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李光前先生直接关注的著名侨校,正在大兴土木,准备大发展,任务很重。同时知道前任校长才辞职不久,仍在校任教,思想负担更重。但已别无选择,只好埋头工作,努力向前。每当想起这段经历,我就由衷的感谢校董会伍远资主任和主持建设的李五香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感谢老师、同学和有关方面的帮助。

国光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大山窝与兴建新校园。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校主决心扩大办学规模,报效祖国,振兴家乡,得到南益有限公司元老李成枫,李引桐、李五香诸位先生的赞同襄助。陈嘉庚先生主持制定发展规划,亲自选定大山窝为新校址。芙蓉乡亲献地五百亩。伍远资主任、李五香先生负责实施。五零年动工兴建,五二年初具规模,开始上课,先后建成南桥,星洲、芙蓉、梅山四座教学楼及大操场为教学区。新华、遵义、公毅、延安、延平、东西院及膳厅为生活区。教学区与生活区可分开管理。教学楼之间距离宽阔,互不干扰,生活区走廊连接,走动方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年施工过程中,陈嘉庚先生来校检查,发现教学楼之间距离太近,决定推倒重建,广大师生非常钦佩。基建告一段落,校董会把充实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把原来准备兴建的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游泳池等项目暂时推后,国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迁校舍、办高中、加快发展步伐。 
    五二年秋迁到新校舍上课,当时基建还在进行,设施尚未配套,[刮大风,沙尘迷漫,下大雨,到处泥泞],现场较乱。初办高中,扩大招生,教师不足,设备不完善,管理跟不上,整个工作显得被动。怎么办?大家认为校主为建设校园出了大力,我们应该为改善环境多流汗,师生齐动手,自觉参加开土方,挑沙石、种树、种花、种草、铺路等义务劳动。许多校友回校时,看到自己种的树木茁壮成材,总会勾起心中的无限思念。为了克服教学工作的困难,学校以新生为重点,加强管理,让一批老教师和从小教骨干抽调上来的老师挑重担,他们经验丰富,师生关系好,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很快扭转被动局面。这时上级又派来郑汲水、潘聪谋等同志加强领导,省教育厅直接分配大学毕业生到校任教,晋江专区抽调骨干老师充实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李引桐先生多次带领华侨考察团、观光团来校参观指导,关心学校的工作,对加强管理提出具体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一九五五年高中一组的同学毕业了,经受高考考验,取得良好成绩,有的考进全国重点大学,李金练同学到大学不久,就被国家选送到苏联留学,影响很好。

    接受侨生入学 
    遵照校主的意思和侨务部门的安排,一九五四年接受首批侨生入学。侨生工作是一个新课题,难度较大,学校成立侨生工作组,到集美补校、集美中学参观学习,对侨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认真做了准备,希望他们到校能尽快安定下来。但实际情况比我们估计的复杂,只有一百多人却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日本、缅甸、越南等好几个国家,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开头国内生和侨生有些隔阂。当然,侨生也有明显的优点,他们热爱祖国,要求进步,为人热情大方,尊师勤学,有上进心,爱好文体活动,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注意扬长避短,循循善诱,充分肯定他们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为报效祖国而学习的决心,发动国内生与侨生交朋友,结队互助,生活上多关心照顾,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加入体育运动队,歌舞团,安排他们担任学生会和班级干部,举办舞会,联欢会,让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在校如家。同时,我们认识到,要让侨生真正安定下来,必须让他们的功课尽快跟上国内生。为此,班主任把侨生视同亲人,嘘寒问暖,及时帮助;科任老师给侨生开[小灶],加班加点,补习辅导,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侨生进步很快,以校为家,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大多数思想安定,表现很好,有的是学习[尖子],有的是优秀的学生干部,有的是体育运动骨干,有的能歌善舞,是文艺宣传的积极分子。侨生入学,校园更活跃了。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建国初期,学校的教学管理学习苏联经验,我们对「教学为主」、「全面发展」「教师起主导作用」抓的很紧,取得一定成效:教师敬业爱岗,严以律己,我们的老师除节假日外全部住校,工作认真负责,自觉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启发式、直观性,理化课分组实验,每个学生都可动手做,生物课每个学生都有一架显微镜可用,各科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增加知识面;品德教育坚持正面教育,潜移默化,学习政治时事,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艺书籍和黄继光、雷锋等英雄模范事迹,举办主题班会,班主任家访、春秋两次下乡参加「抢收抢种」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社会调查等,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体育运动是学校的强项,全体同学坚持锻炼,经常举行各种比赛,世界羽坛名将王文教、汤仙虎曾到学校表演,各班还有一块小菜园,同学自行管理,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校园非常活跃。根据校主意见,国光于一九六一年收归公办,伍远资主任兼任国光中学副校长,校董会依然给学校有力的支持。就这样,一批批学子从校门走出去,为国家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于今,国光莘莘学子分布海内外,许多人学有所成,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有的是著名的专家、教授、科学家、作家、工程师、企业家、机关干部、有的在家乡参加工农业生产,成为建设农村的基层主干、生产能手、乡镇企业带头人。校友的成功就是母校的成就,也是老师最大的安慰。

    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和好评。 
    国光中学的办学过程中,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经常有领导同志来校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校较早定为省重点中学,全国重点侨校。叶飞、方方、庄希泉、庄明理等中央、省领导同志都到校视察过,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东南亚侨胞多次组织观光园、考察团来校参观,他们无不对校主的办学精神深表敬意,赞扬学校的成就。一九六五年李光前先生回国治病,还乡探亲,不顾年迈体弱,亲临学校视察检查,他到教学区走了一圈,然后坐在新华楼前亲切询问学校的发展情况,当他看到1000多寄宿生走向宿舍、膳厅的情景时,神情兴奋,满面笑容,良久,才依依告别。过后,伍远资先生转告我们:校主对学校的工作很满意,并表示国光虽然收归公办,今后条件许可,仍将继续大力支持。

沉重的教训

    迁到新校舍的初期,教学管理出现忙乱现象,师生有些不满,高一年同学意见最多。这虽有客观因素,但主观上对困难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管理跟不上,造成工作被动,虽较快克服,也是一件憾事。组织师生参加「大办农业」、「大炼钢铁」运动,本意是让同学们在风流中经受锻炼,反而使他们承担了过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搞「万千稻试验田」,「校内大建小高炉」等「浮夸风」也给同学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到八都山办分校,脱离了实际,也影响了同学们的功课,保高考红旗、有喜也有忧,压力也太大了,加深「应试教育」的影响。历次政治运动,伤害了部份师生,有的受委屈,有的受处分,有的蒙受冤假错案。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几乎把国光毁了。学校一度停办,教师全部调出,一些课椅桌和教学仪器也分给附近的学校。国光中学剩下几座空房子。当然这些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拨乱反正后都已分别平反,国光也早就复课了,但已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教训是深刻的和沉重的。

殷切的期望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校主哲嗣继续关注国光中学的发展,成立芙蓉基金会,制定改造校园的宏伟规划,李成枫先生、李兆生先生负责实施筹建。现在校舍焕然一新,校园更加美丽,设备更加完善,国光中学继获省一级达标中学称号后,目前正全力以赴向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示范性初中的目标迈进,国光越办越好,国光学子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光校友遍布国内外,各条战线都有校友,部分城市成立国光校友会,这对增进校友联谊,交流信息,互相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的联系创造有利条件。旅港暨旅外国光校友会提出「一会走天下」的希望,这是一个很好的口号,我们预祝「希望」成真。衷心祝愿校友们心想事成,前程似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编者按:老校长七零年初离开国光后,受命筹建南安化肥厂,化肥厂建成投产后,任南安县经济委员会主任,直到离休。离休后,时刻关注国光的发展,只要对国光有利的,他从不推辞,都会不遗余力努力去做,是校友总会首届会长,二届名誉会长。现居南安溪美离休楼,享受副厅级干部待遇。)

选自2002年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编辑出版的【思源】一书

相关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