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位置:首页 > 峥嵘岁月 > 校友风采 >

为回归献力 为和谐尽心---《华人经济》杂志记者采访李和协校友【校友风采】

上传时间: 2011-12-07  【字体: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辛和勤奋劳动而得到——美国•爱迪生

为回归献力 为和谐尽心
《华人经济》杂志专访

【人物简介】李和协先生,曾长期在北京外交系统工作,香港回归前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外事部副部长,见证了香港回归及政权过渡的历史进程。后担任联泰控股副总裁、联泰渔业副董事长、联成渔业总经理等。现担任香港渔民团体联会副会长、香港远洋渔业协会副会长、陈守仁基金会总干事、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秘书长等多项社会职务。

李和协校友(高十组4班)

    1997年7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中英交接仪式上徐徐升起,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沸腾,这一天注定被载入史册。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盼了上百年。为了这一天,中华儿女,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民间爱国爱港人士,都为之付出了许多许多,李和协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从1992年7月开始后的整整五年时间里,李和协先生参与了香港回归前最后时期的准备工作,香港平稳、顺利回归的“军功簿”里,记录着他的一份功劳。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之进行了会谈,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的序幕。1984年,英国外相在香港发表声明,宣布1997年以后英国将放弃对香港的主权。随后,中英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随着香港回归祖国进入后过渡期,保证平稳过渡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刻不容缓,“1990年周南社长就任后,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回归后改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简称“中联办”)先后从外事系统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和加强分社外事部工作,我也于1992年7月奉调来港工作。”李和协先生感慨地说,“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五年,是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岁月。”

负责与港英政府的双边联络与交涉

    长期以来,新华社香港分社就是中央政府在香港的官方代表机构,尤其在回归前五年的“后过渡期”,扮演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角色。“外事部三位负责人均来自外交部系统,由张浚生副社长分管。主要职责是,就内地与香港双边事务以及涉台、涉外事务与港英政治顾问处或港府其它部门进行联络、协调与交涉,并负责联系驻港外国领事馆、国际组织和外国商会。”李和协先生作为外事部副部长,主管与港英政府的双边联络与交涉,以及涉及两地政府间各种事务的沟通协调。“香港回归之前,所有涉及两地政府间的事务,均属外交范畴,都要经过分社外事部处理。”李和协先生回忆说。

    “与港英的政治性交涉是外事部的一项重要而敏感的工作。交涉内容包括驻港机构的保安、出入境事务、越南船民,以及涉台事务等。由于内容敏感、政治性强,双方往往立场回异。这是与港英政治顾问处官员经常发生意见分歧甚至冲突的领域。”据李先生介绍,外事部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协调粤港双边事务。每年召开一次粤港边境联络年会,就出入境及边境事件、打击偷渡走私、司法互助、核电安全等问题进行回顾与协商,在广东与香港轮流举行。双方业务部门还建立对口交流联络机制,使日常业务性工作基本不受到中英关于香港政制分歧的影响。外事部还与港府人民入境事务处就“香港游”的管理和配额安排召开定期年会,邀请相关旅行社老总出席。李和协先生曾分别于1995年及1997在上海和南昌主持过回归前的最后两次“香港游”会议。

    此外,两地官员的互访、培训也是回归前几年的重要双边活动。外事部每年都协调安排多批中央部门的司、处级官员来港,并陪同参观访问。与此同时,双方还分批安排港府高级公务员到清华大学培训,以增加他们对国情和国家政策的了解,为特区政府的成立做准备。

参与筹备组织回归大典

    当时针指向1997年,回归进入倒计时阶段,李和协先生来港工作也进入第五个年头。“当时中央成立‘香港回归及庆祝活动筹备办公室’, 由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树文任办公室主任。李树文率领的跨部门团队提前几个月抵达香港,与地处第一线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等共同筹备与见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当时香港新华分社也成立了庆典办公室,李和协先生兼任分社庆典办副主任。一方面参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专家组与英方就交接仪式场地等安排进行谈判,更多的是负责与港府相关部门就各项具体活动的安排进行协调,并兼任香港回归及庆祝活动筹备办公室礼宾部(由国务院办公厅一局徐绍史局长负责)名单请柬组组长。除分社外,该组成员还包括国港办、外交部等单位,统筹安排回归庆典四场主要活动的出席人选和组织安排工作。“那是一份需要有高度责任感和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李先生说,“一方面要与港府交接仪式统筹处处长林瑞麟就双方邀请出席中英交接仪式的重复名单进行再分配,另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请求和推荐,并进行内部讨论与协调。为了政权顺利过渡,可以说我方参与人员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各方面的通力配合下,他的团队顺利完成任务,并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

    1997年7月1日零时,伴随着英国米字旗的缓缓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历经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

继续服务香港

    香港回归后,内地与特区政府间的关系不再属于外事范围,新华社香港分社外事部已圆满完成祖国交予的历史性任务。李和协先生也功成身退,并于后来提前退休,获准留在香港。

    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四个年头,然而当初的一切恍如昨日一般清晰,每每回忆起来,让李和协先生心里感受到的不是辛苦,而是荣幸;能亲自参与见证香港回归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让他终生难忘。采访中,我们还得知,今天我们许多人手中的香港特区护照,在其设计过程中也有李先生等人的功劳。

    那时,在香港回归后,关于港人的国籍和旅行证件问题上,李和协先生作为分社的代表,参与由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组成的特区护照专家小组,具体研究新护照的设计方案,并在此过程中,由分社外事部征求特区护照的最终使用管理单位--港府人民入境事务处的意见。

    李和协先生来香港工作之前,曾长期任职于外事部门,在我国驻日本使馆工作过多年,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与文化底蕴。加之在香港工作多年,提前退休后本可以有多种选择。然而李先生秉承一贯低调的风格,选择加入陈守仁先生的联泰国际集团,而且一待就是十年。曾担任过联泰控股副总裁、联泰渔业副董事长、深圳联成渔业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对开发集团的国内业务、发展壮大公司的远洋渔业船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李先生已改任集团顾问,并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工作。尽管身份改变,其爱国爱港、服务香港的赤诚之心始终没有改变。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李先生作为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秘书长,更忙于协助基金会主席陈守仁博士筹备各项纪念活动。

    尽管在旁人看来,李先生是一位有难得经历的成功人士,但是他总是抱着一颗平淡的心,甚至还是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才接受采访。他认为自己“经历平常,并不值得采访”。谈到为人处世心得时,李先生认为,只要对国家、对香港社会有利的事情,就应认真去做,并争取做到最好。不刻意去追求名利地位的人,心态就平和,待人就宽厚,朋友就更多。现在的他,仍忙于各种社会及公司的事务,以笃定的步伐,继续为香港的稳定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石 依 程书香)   


(1)李和协先生参观驻港部队时与时任驻港部队首任司令员刘镇武将军交谈


(2)李和协先生(左二)出席港府入境处新年酒会时与时任入境处副处长李少光合影


(3)李和协先生(左)出席香港回归中英交接仪式时留影


(4)李和协先生代表香港新华社接受香港南安公会的捐款救灾支票

 为回归献力 为和谐尽心-----彩页电子版
 人生旅程从国光开始--------李和协(香港)高十组【校友文萃】
 回忆在厦大的日子----------李和协(香港)高十组【校友文萃】
 以诚相见 用心交流---------李和协(香港)高十组【校友文萃】

《芙蓉网》按:<<校友风采>> 栏目旨在与大家一起分享校友们奋斗的艰辛历程和生活体验,它将记载著国光人奋勇拼搏的精神和不懈追求的足迹。希望校友们踊跃推荐,无论是对话、采访、个人简介等体裁我们都欢迎。请把稿件及照片(包括个人照)电邮到:info@fu-rong.cn 谢谢!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